走遍全天下,非要学好“数理化”吗?——《给孩子的趣味职业书》
每年的六月份,总会有几位家长找到猴叔,让猴叔帮忙做一件重要的决定——孩子高考报志愿。每到这种时候,我总是尽量避开焦虑的父母,而是和考生自己聊聊:“你有什么想法?”很多孩子都会说:“我的分可以考上**大学”或“我的分报**专业大概能录取。”我说:“考完试,就先不提分数了,你喜欢什么专业?”“……不知道!”“你喜欢将来干什么呢?”“……没概念!”

选大学,可能是在选择一个我们愿意生活的城市,和一帮我们愿意和他们一起学习、玩耍的同学;而选专业,很可能是选择一个未来我们愿意从事的职业。“长大后你想干什么?”这个问题如果拿来问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你会听到他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科学家”、“警察”、“解放军”、“老师”、“医生”……

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对于未来的憧憬反而变得模糊了。很多孩子变成了被动读书和应付考试的“人机器”。即使有哪一门功课比较喜欢,往往也是因为成绩较好,能收获自信心而已。将来是否以至为职业?没想过。如果孩子们都真心喜欢某个学科,并选择其作为自己的事业,那就不会在报志愿时,一边看着自己的高考分数,一边看着各专业历年录取分数线的记录,左右为难了。

猴叔自己当年也是这样一枚少年,虽然并不讨厌文史哲,但高考报中文系,仅仅是因为我分析自己的成绩,大概会与我心仪的那所大学的中文系和法学院录取分数相仿,而法律我又不感兴趣。后来本科毕业时,也是因为我的成绩可以保送研究生,因此就压根儿没想过出来找工作。于是一下子在中文系刨了7年的故纸堆。但毕业后选择的工作,和文学其实没太大关系。

很久以后,我猜渐渐明白了自己喜欢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工作。那是因为实践中的体验丰富了,我越来越多地能从工作中判断出来,哪些事情是自己擅长的,并且能带来满足和愉悦;哪些事情,别人做着挺带劲儿,自己却想起来就心存畏惧。

现在,我可以用N种理论,来解释自己,或是别人的职业选择与个人性格气质的关系。比如社会性动机理论:我属于影响动机和人际动机很高,而权力动机很低的人,因此或许不适合当官儿,但特别适合当老师、导游、销售这类职业。比如迈尔斯-布里格斯(MBTI)性格类型指标,我属于ENFJ(外向-直觉-情感-判断)型的人,适合从事的职业包括作家、艺术家、记者、制片人、心理学家等等。按照多元智能理论(8大MI),我比较突出的是语言智能和人际沟通智能,可能比较适合主持人、演员、律师等需要发言、需要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对于现在孩子们而言,我们过于体制化、标准化的教育,特别是主科与副科的人为区别,标化考试成绩衡量好学生和坏学生的评判标准,一定程度上把学习的范畴变窄了,牺牲了孩子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多样性、趣味性和创造性。考试成绩成了我们学习的目的,而学习这些科目是为了什么,反而被我们淡忘了。将来的世界,要走遍天下,未必非要学好数理化,而学好了数理化,如何帮助我们能走遍天下呢?职业选择和少年时代的兴趣爱好有没有关系呢?孩子们在主科以外,“不务正业”玩儿的那些东西,观察动植物、研究天气、看星星、旅行、摄影、画画、做手工、戏剧表演、球类运动等等,和未来的职业选择会不会有些关系呢?

最近我看到一本桥梁书——《给孩子的趣味职业书》,非常适合小学生们用来认识成年人的三百六十行,理解现在的课内学习、课外兴趣与未来的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这是一本来自法国的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在国内出版时,又增加了一些中国元素,比如我们熟悉的作家曹文轩、翻译家马爱农、棋手谢军等等,他们对于各自职业的介绍与感受,也被收录进书中。

这本书在给各行各业的职业分类时,并不是按照文科、理科、艺术等等与课堂学习的科目对应的方式划分的,而是用孩子自身的特性进行了归类:爱钻研的孩子适合的职业;有创造力的孩子适合的职业;爱助人的孩子适合的职业;头脑清晰的孩子适合的职业;认真的孩子适合的职业。这样的索引方式,更接近孩子的思维习惯,也能立刻引发孩子的兴趣,按图索骥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书中每一个职业,都邀请了当事人来现身说法。从自己和这个职业的缘分讲起,我们发现,书中很多主人公真的是从小就和这份事业结缘了呢。气象学家说:“我儿时在波尔多生活时起,这个梦想就开始了”;考古学家说:“我从小就对考古着迷”;插画师说:“我7岁时就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连环画,叫《道尔顿之死》,为了纪念著名的漫画《幸运的卢克》”;化妆师说:“小时候,只要有人问我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我总是说:‘在女士身上作画’”……

然后,每位主人公都分享了他们的工作中,最令自己激动,最与众不同,最充满挑战的部分:天文学家说:“我们不会对成果保密,因为我们需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来完成自己的”;曹文轩老师说:“我经常受到学校的邀请,到校园里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我可以了解到孩子们对我的作品是怎样理解的,在与他们的谈话中,获得新的写作素材和灵感。”马爱农老师说:“翻译文学作品,就像潜入作者内心,进入作者的思维轨迹和情感氛围,体会文学大师的精神活动,和他感受同样的喜怒哀乐,这种过程让我陶醉不已”;赛车维修技师说:“大家都是在为一个目标共同努力,那就是赢得拉力赛冠军!每次捧杯都能给大家带来无尽喜悦!”

对于玲琅满目的各种职业,孩子们如何“对号入座”呢?本书在每个职业的介绍之后,都有一个适应性的小测试,孩子们可以自测一下,自己和这个职业的匹配度有多高。比如书店营业员的测试问题是:“你喜欢读书吗?”“你的好奇心强吗?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吗?”“你喜欢把你的读书爱好与别人分享吗?”“你的组织能力强吗?”

猴叔觉得,有句话看似有理,其实不一定是真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我们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可不只是理工男、理工女才吃香啊。还有一句话,经常遭到质疑,但其实有道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什么是好职业?自己喜欢从事,能在其中找到使命感和成就感的职业,就是自己的价值蓝海。

《给孩子的趣味职业书》,[法]苏菲·伯帝、娜丁·穆谢编著,李颖译,接力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
猴叔讲绘本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走遍全天下,非要学好“数理化”吗?——《给孩子的趣味职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