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中年母亲的套路

每件事背后都有经济学逻辑,尤其养娃以后,我经常觉得育儿和经济学其实可以搞个交叉学科,很多经济学套路原理干别的没啥用,但说不定对一些育儿难题有帮助。

比如今天我再跟你们说个经济学理论,保证你看完就热切盼望娃放学回家,小试一下身手。

1

先来做几个热身题。

题目一)比较以下两种情形:

A:你买了两张彩票,第一张中了25块,第二张中了50块。

B:你买了一张彩票,中了75块。

问:哪种情况你更快乐?

题目二)比较以下两种情形:

A:你丢了100块钱,同天收到50块的停车罚单。

B:你丢了150块钱。

问:哪种情况你更痛苦?

题目三)比较以下两种情形:

A:你买彩票中了100块,同天收到80块停车罚单。

B:你买彩票中了20块。

问:哪种情况你更快乐?

题目四)比较以下两种情形:

A:你收到80块停车罚单,同天彩票中了20块。

B:你收到60块的停车罚单。

问:哪种情况你更痛苦?

我猜你的答案是AABB。

就算数学水平已经退化到了只会四则运算,也能算清这笔账,在这四种情况下,A和B反应在真实账户上,明明一毛一样。

世界真奇妙,在一个著名测试中,87名大学生有超过半数人不约而同给出了AABB的组合选项,认为“AB一毛一样”的只有不到8%。

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解释了,也就是201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心理账户。

2

“心理账户”翻译成人话,就是五个字——此钱非彼钱。

按照理性人的想法,或是基于“事实”来说,钱就是钱,100块钱和100块钱没区别。

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钱就是微信钱包和支付宝里的数字,不会被贴上标签。

实际情况呢,人是非理性的,钱和钱就是有区别

“意外收获的横财”和“辛苦搬砖的血汗钱”,虽然都是数字,但人们对它的“感觉”不一样。

这种“感觉”就是认知,认知的不同,导致你对这“两种钱”的态度和用法也不同。

自己辛苦挣的血汗钱,你大概率不舍得拿去赌场碰运气,但如果是彩票中的钱,或者本来就是从赌场上赢的钱,你会更愿意拿它冒险。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股市上赚到一点钱,很快就容易亏回原点,因为他们面对这部分“横财”,不像对待自己的血汗钱那么谨慎,更愿意铤而走险搏一把,好像股市上赚到钱不是钱一样。

这样就对了,这不是股民的问题。

在人的心理层面,100块钱就是不等于100块钱,不同的钱有不同“标签” ,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s)里。

3

好了,这跟养娃有啥关系呢?

既然人都有“此钱非彼钱”的心理,孩子也是人,也不例外啊,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心理,解决一些育儿问题。

现在你再回头看题目一。

题目一)比较以下两种情形:

A:你买了两张彩票,第一张中了25块,第二张中了50块。

B:你买了一张彩票,中了75块。

问:哪种情况你更快乐?

中了一次彩票,又中了一次彩票,这说的是“多重收益”的情形。

你说没中过彩票,体会不到?

不要紧,你有一块巧克力蛋糕,早上一气吃完,或者早晚分别吃一半,哪种吃法让你更快乐?

既然“两个小的正收益”比“一个大的正收益”更让人快乐(1+1>2),那么当孩子每天都吵着玩ipad,而你又坚决不想增加孩子玩ipad的时间,于是就有了一个“假折中”方案——把一次玩ipad的时间拆成两次。

总时间还是每天玩30分钟,但由于“心理账户”不等于“实际账户”,30分钟也不总是等于30分钟。

一天玩两次ipad,每次15分钟,会让孩子比一次玩完30分钟更满足。

活学活用啊,如果你六一给孩子买了一堆玩具,应该一次全给他,来个大惊喜吗?

不不不,应该尽量分散在好几天拿出来,这样给孩子带来的满足感,会比一股脑全部拆开要大。

再看题目二。

题目二)比较以下两种情形:

A:你丢了100块钱,同天收到50块的停车罚单。

B:你丢了150块钱。

问:哪种情况你更痛苦?

说的是“多重亏损”的情形,两个痛苦叠加后,痛苦程度大于它们的总和。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啊,换句话就是,要杀要剐来个痛快,不要一会儿过来剐一刀。

为什么信用卡刷起来令人无比快乐?

因为每天享受好几次钱花钱的快乐,但痛苦只有每月还信用卡的那一下下。

尽管真实账户一直在出血,但这些叠加的“小痛苦”你并没有感受到,换成了一月一次的“大痛苦”,一咬牙一闭眼就过去了,痛苦指数远远小于无数“小痛苦”的叠加。

所以呢,如果学校布置了一些任务,孩子不喜欢做,而又不得不做,怎么办?

你要跟他们分享的人生智慧就是,你越是不喜欢,就越要集中火力,一鼓作气拿下,而不是拖泥带水,每天都被它“折磨”一小下。

你上小学的那会儿,不知道你爸妈回家会不会给你布置额外作业?

如果有,你是不是宁愿老师布置作业多一点,也不想做完了学校作业,回家又收到一份“惊喜”?

做作业跟信用卡看似不搭边,其实是同一个心理,人面对“多重亏损”的痛苦程度,大于亏损总和实际应带来的痛苦(1+1>2)。

最后,把题目三和题目四一起对比看。

题目三)比较以下两种情形:

A:你买彩票中了100块,同天收到80块停车罚单。

B:你买彩票中了20块。

问:哪种情况你更快乐?

题目四)比较以下两种情形:A:你收到80块停车罚单,同天彩票中了20块。B:你收到60块的停车罚单。问:哪种情况你更痛苦?

它们分别说的是“混合收益”和“混合亏损”的情形。

结论很有意思,正好相反。

买彩票中了20块,谁都会高兴。

买彩票中了100块,同时收到80块停车罚单,别说高兴,不痛苦就算心态不错了。

当一件好事(+100块)和坏事(-80块)同时发生,如果好事的收益大于坏事的损失,那么把这两个结果混合考虑(+20块),比分开考虑(+100块&-80块)让人更快乐。

晚上要睡觉了,一想到今天收到了80块罚单,本来觉得贼倒霉,但又想到彩票不是还中了20块么,受伤的心马上就得到了一丝抚慰。

如果只是收到60块罚单呢,那就只是觉得简直倒霉催的。

而当一件坏事(-80块)和好事(+20)同时发生,如果坏事的损失远大于好事的收益,那么把这两个结果混合考虑(-60块),比分开考虑(-80块&+20块)让人更痛苦。

没绕过来是吗?

这么说吧,你去打鸭子,比蹲了一天都没见到鸭子更痛苦的是,煮熟的鸭子又飞了。

你本以为今天要加班到12点,结果11点就下班了,比一开始就知道要加班到11点,会更让你快乐。

所以呢,下次你和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就要长个心眼了,多预留出一些弹性,让孩子可以在执行的过程中,适度划掉几个计划,孩子会特快乐。

当然了,这个说法的前提是,学习任务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负担”,划掉任务是“减负”,如果孩子爱死学习了,那么你就可以用“多重收益”的理论让他们更快乐。。。

4

好了,搞明白了“心理账户”,孩子存不住零花钱的迷,也可以破案了。

为什么你给孩子零花钱,他们有一毛花一毛,半毛都攒不住?

因为啊,零花钱零花钱,它就是用来花的!

块八毛的“小钱”,一定会进入孩子“随时花掉”的心理账户中。

你把1000块钱分成500次给他们,期待他们可以学会攒钱,攒到800再仔细规划,这是非常不现实的幻想。

“小钱心理账户”中,根本没有“规划”一说,随进随出,这就是“小钱心理账户”里钱的使命。

你自己也不会给一盒子钢镚做什么规划吧?

 

现在问题来了,多大的金额算“大钱”?“大”到能让他们攒一攒,好好规划规划?

这个问题。。。

6岁孩子支配的“大钱”数目,肯定跟16岁孩子不能相同。

都是6岁孩子,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父母的金钱观不同,孩子对物质的欲望和自控力不同,可支配的“大钱”数目也不应该相同。

不过啊,有几个信号可以作参考。

当你给孩子一些钱,他们没有马上花掉,而是激动地数了一遍又一遍,琢磨这笔钱怎么花好呢,而且花的时候特抠门,算计半天,甚至开始为这笔钱记账——这些信号基本可以说明,这笔钱成功进入了他们的“大钱心理账户”。

5

看到这里什么感受,是不是慢慢也觉得,养娃和经济学可以搞个交叉科学,佛学和量子科学也能结缘

这才到哪呀,中年母亲套路起来,没经济学家什么事了。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中年母亲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