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从哪里来的?——给一套好书做个“备注”


今天,猴叔和大读者、小读者们聊聊,关于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的话题。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去动物园或野生动物园。在去动物园看动物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动物关在动物园里,是幸运呢,还是不幸呢?

今年夏天,猴叔带家人去美国旅游,在号称全球最大的圣迭戈海洋世界,我们看到了很多难得一见的海洋动物,其中有几只美丽的白鲸,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每头白鲸的介绍文字中,除了它们的名字、性别以外,还有生日。有的白鲸有具体的出生年月日期,有的只写了一个“约19**年生”。猴儿子问我怎么回事。我猜,有准确出生年月的白鲸,应该是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繁育成功的,说不定就是在这个海洋世界出生的。而从野外捕获的白鲸,工作人员只能根据它的体貌特征估算一个大概的年龄了。

说到这里,我忽然回想起自己像猴儿子这么大时,曾经如痴如醉地读过的一套动物主题的冒险小说——《哈尔罗杰历险记》。我记得里面的两个小主人公——哥哥哈尔和弟弟罗杰——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世界各地的动物园捕捉野生动物,貌似其中一集还提到了圣迭戈海洋世界驯化的野生杀人鲸。我忽然发现:小时候无论是看小说,还是逛动物园,自己从来没有关注过动物们的命运。

人们把野生动物捕获后,养在动物园里供游客观赏,这种行为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呢,还是伤害呢?结束美国之旅,回到国内后,正好猴儿子想找纯文字的书来读,我和猴妈就给他买了新版的一整套《哈尔罗杰历险记》,我也和猴儿子一起,在三十年后,重新读了一遍这套经典作品。我感觉到,人们关于自然,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观念,相比半个世纪之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哈尔罗杰历险记》这部20世纪50年代写作的冒险小说中,作者普赖斯对偷猎行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为了象牙猎杀大象,为了虎骨偷猎老虎,为了皮毛枪杀藏羚羊,为了鱼翅戕害鲨鱼,为了鲸油捕猎抹香鲸……这些源于人类的贪欲、在非法贸易暴利的诱惑下进行的偷猎行为,当然是不道德的。小时候的我,也一直以为,导致珍稀动物濒危和灭绝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的过度捕杀行为,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哈尔罗杰历险记》一书诞生的时代,很多人以为,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帮助某个物种继续存在,继续生息繁衍。至于是在原生地,还是迁到其他的自然环境;是在野外,还是在人工饲养的动物园里,并没有什么区别。作者普赖斯借哈尔罗杰兄弟和各路偷猎分子的激烈斗争,也在告诉我们,与其让野生动物丧生枪口之下,不如把它们送到动物园保护起来。这种观念是正确的吗?

在这套书中,哈尔罗杰两兄弟从海洋到陆地,从雨林到草原,勇敢而机智地捕捉各种珍稀动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和很多动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揭穿和破坏了伤害野生动物的各路不法势力的重重阴谋。作者普赖斯显然是热爱野生动物的,在他的笔下,有知恩图报的海豚,有把人类当成母亲的小象,有能分辨好人坏人的猎豹,有和人类化敌为友的大猩猩……兄弟俩有好几次命悬一线时,都是依靠野生动物的帮助才化险为夷的。
这套充满冒险色彩,自然知识丰富,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自然主题小说,确实是青少年读者自主阅读的理想选择。可以说《哈尔罗杰历险记》深深地影响了童年时代的猴叔,即使在今天,我也一样愿意把这套书推荐给小读者们。

但是作为今天的小读者,在阅读《哈尔罗杰历险记》时,必须要有一点更深入的思考,在一些观念方面我们要超越作者的认识水平。我们要知道,这套书是普赖斯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写成的,当时的人们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观念,还具有很多片面性。

上大学时,通过上课和读书,我了解了一点点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知识。我才明白,人类捕猎只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其实不在于少数不法分子,而在于我们全体人类。因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工业生产需要开采原料(木材、矿产等),我们的能源消耗会排放温室气体,我们农业牧业开垦会侵入野生动物的领地。是我们人类的发展,改变了地球的自然面貌,造成了气候的变化,食物链的断裂,栖息地的破碎化。野生动物亿万年来进化所依存的条件,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才是很多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

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还能见到这个物种的个体吗?在我国,大熊猫是最广为人知的濒危动物,有学者提出:现代克隆技术如此发达,克隆成百上千的大熊猫饲养起来,就再也不用担心它灭绝了!这种观点,与哈尔罗杰时代,将动物送到动物园饲养并繁殖,以此作为物种保护的观点一脉相承。

当今的生物学家们已经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实际上是保护我们整个地球上的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学专家,被誉为“熊猫教授”的潘文石老师,在《继续生存的机会》一书中提到:
“我们不应当把一个物种看成是博物馆或动物园中那些固定的标本或被孤立起来的个体,要把每个个体看成是物种进化过程的直接参与者。那么保护物种的基本目标就应当是:维持足够大的种群,使种群具有足够大的基因多样性,才能保证它们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使它们免受那些随机出现的灭绝因素的影响。”

“在实验室或动物园中都无法保持它们自然进化的潜力。因为一个物种要在其自然栖息地中生存下去,还需要保持基因的最优组合,可是谁也无法预料这个最优组合应该是什么。物种基因组合的合理水平,只能通过自然选择才能保持,也就是说,只有在其自然环境中通过增加种群规模才能够增加基因的多样性。克隆仅仅是同一套基因的复制品,它不可能增加基因的多样性,因此也就不可能实现保护大熊猫(及其他濒危物种)的目标。”

通过潘老师的论述,我们终于明白,保护一种濒危动物,根本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保护其所处整个的生态系统,不被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破坏,亦不受偷猎等行为的干扰。在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原生态的同时,寻找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之道。

在这里,猴叔借用生物多样性学者的研究,给《哈尔罗杰历险记》这套诞生于五、六十年前的经典作品做了一个备注。通过这个案例,也给了我们小读者一个启发:不论多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科普读物,都有其时代性和局限性。我们读书,就像是和作者在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方面向作者学习,一方面我们也要带着分析批判的眼光,借用参考书、互联网等工具,去验证作者的观点,补充作者的不足。

《哈尔罗杰历险记》,[美]威勒德·普赖斯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猴叔讲绘本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从哪里来的?——给一套好书做个“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