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有错,但或许会“错过”——幾米《不爱读书,不是你的错》
作为一个业余爱好的童书翻译和阅读自媒体小编,猴叔对纸质书的痴迷不必解释,但我也清醒地意识到,纸质书正面临着从活字印刷术诞生以来的,最大的危机。
前些年,人们就在讨论,电子书、在线阅读、新媒体载体的碎片化阅读和有声读物,会不会颠覆纸质书阅读的统治地位。而如今,这些对手都不是最强大的了。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反转人类几千年来形成的学习和信息获取方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人工智能已经证明了,在学习方面,机器可以远超人类。“阿尔法元”学会了历史上所有的围棋棋谱,还将未来几百年人类能发明的变化都穷尽了;翻译人工智能掌握了所有人类的语言,同声传译的准确率超过最好的人类翻译;“医学大脑”可以看懂所有的X光片,诊断准确率超过人类医生;“交通大脑”可以指挥整个城市的红绿灯,平时减少拥堵,关键时刻能让救护车、救火车更快到达现场……

或许今后,给我们的大脑植入一个芯片,我们直接就可以从云端获取信息。全人类的语言语法、数学公式、物理定理、化学反应式、文学名著、历史故事……瞬间就可以在线获取。人工智能可以帮我们无边界地飞速检索、下载、存储和调用数据,每个人都是全球万事通。那时,考试都是多余的,读书还有什么用吗?

由此,我想到了几个故事:第一个是小婴儿的故事。满地爬的小宝宝,最喜欢探索世界。有时他们喜欢的小红球滚到了床底下,看不见了,他们就会坐在地上哇哇哭。这时大人往往就会直接出手,把小红球从床底下捡出来,递给小宝宝,孩子立刻就不哭了。你知道育儿专家倡导我们怎么做吗?我们应该保持距离,静静地观察,看孩子能否自己去床底下寻找。必要时给一点简单的语言提示:“小红球不见了,你很伤心,是吗?”“你觉得小红球去哪儿了?”床下能藏住玩具,这个道理大人习以为常,但对孩子而言却是陌生而新鲜的。如果我们出手帮孩子拿出来,孩子虽然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却永远失去了自己开动脑筋,动手探索,揭开这个道理的成长机会……

全世界的知识和信息,就像是那个滚到床下的小红球,如果跳过独立阅读、思考的过程,直接下载到大脑里,虽然我们得到了,却永远失去了探索过程中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萌发的机会。我们人类就变成了一个跟在人工智能后面跑,却永远追不上的“笨小孩儿”。人类也就不会再有任何新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艺术创造产生了。

另一个故事是我在大学读中文系时候的故事。当时班里有一个女同学,读书的速度特别快,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她不到半天就能读完。老师推荐的中外文学经典,她大多都读过。她用的方法类似信息检索,迅速地把书翻一遍,记住情节梗概,记住人物关系和性格设定。将来聊起这本书时,也能讲得头头是道。
我属于那种读书比较慢且记忆力不好的人,有时一个剧本或一个中篇就要读好几天时间,看书的数量比别人少多了。但我是浸入式地阅读,人物的语言我可能反复在心里说几遍,角色的情感我也会去共情一下。读书过程中,我在用自己的想法,去和作者对话,用自己的思维去重构作者的逻辑,用自己的情感,去复原人物的情感。到现在近二十年过去了,有些书我甚至忘了书名,却能回想起阅读时的那种感觉。我能说出,哪部书,哪位作家,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我。而那位囫囵吞枣的同学,实际上是遗憾地错过了她读过的所有文学经典。

毫无疑问,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加知识产品泛滥的年代。对于我们大人来说,如果要跟上文化或技术的时尚,让自己显得不落伍,聊天时有谈资,确实不必真地去读书,听听“**读书会”,或看看微信帖子就行了。
这也是一个竞争恐慌和“起跑线焦虑”的年代,我们给孩子划了太多的起跑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课堂学习的压力,课外特长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读书,渐渐地消弭了最初亲子共读的爱与温暖,减退了早期自主阅读的自由与悠闲,而是更多地披上了功利和目的性的外衣,有了强制性、非自主性的压力。在孩子心中读书开始和功课划上等号,终于从一种娱乐,变成了一件无聊的事情。

孩子从何时起变得不爱读书了?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一个替代效应或者叫挤出效应。原本孩子喜欢读书,这种动力主要来自于内在的快乐,而不是外在的压力和奖赏。随着渐渐深入教育体制之中,学业以内的阅读占比越来越多。而这种阅读是有明显的外部性驱动因素的,也就是学习成绩的奖惩机制。这种阅读的外部性驱动因素,渐渐地取代了孩子喜欢阅读的内在驱动因素,孩子阅读的行为变得更加被动,因此兴趣就消失了。当没有压力的时候,孩子也不会选择自由阅读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别忘了反思另一串问题:我们自己从何时起变得不爱读书了?阅读纸质书这件事,还能给我们带来愉悦和满足吗?如果让更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网红直播、短视频、偶像剧这类被动、肤浅的娱乐形式大量占据我们的时间;如果给网红打赏,买VIP账号,升级网游装备成了我们的消遣性消费;如果买书的动机,只是在电商打折促销时占便宜,和屯在家里等着将来给孩子看……那么与书籍相关的整个产业链条——作者、译者、出版人、编辑、推广人、书店,这个运行了千年的知识创造传承体系,根本不用交到下一代的手上,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可能就Game over了。

猴叔再最后一个故事:一个小学生,他爸爸开了一家社区书店。曾经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但来书店看书的孩子渐渐变少了。爸爸不知书店是否还能坚持下去,他请儿子帮个忙:召集一大帮曾经喜欢书店的小同学们,一起进行一场关于读书的辩论。辩论的正方,是爸爸收集的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反方就是曾经喜爱,如今没时间、没兴趣读书的孩子们。

这个故事不是真的,也不是猴叔编的,它是台湾绘本作家幾米编的,这本书就叫《不爱读书,不是你的错》。书中的孩子们,用他们灵动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尖锐的讽刺式幽默,对读书这件事进行了一场“大解剖”。很多童言童语,足以让我们大人汗颜,引起我们的深思。孩子们经过头脑风暴,得出了一串很赞的结论:不爱读书,不是我的错;大人老让我们用同一种方法读书,这才是问题所在;读书很好,读书以外还有很多事情也很好;现在不爱读书,不代表明天不爱读书;如果阅读的回忆很美好,我们一定愿意继续保有……

幾米的幽默不仅体现在语言上,也藏在插画中。他引用J·K·罗琳的名言时,孩子们就戴上了霍格沃兹的分院帽;他举出莫里斯·桑达克的金句时,孩子们的背影就变成了《野兽国》里的角色;他提到卡夫卡时,一个孩子就变成了大甲虫……当然,这些梗只有阅读经历丰富的大小读者,才能发现并会心一笑。

可当我们笑过之后,又被幾米借孩子之口说出来的感受,引入了深深的沉思。实体书店举步维艰,或许是网络电商的错;当代的作者写不出优秀的作品,或许是他们小时候那个时代的错;出版社不挣钱,或许是盗版书商的错;翻译即将下岗,或许是人工智能的错……那么大人们和孩子们与阅读越来越疏远,又是谁的错?着眼未来的未知世界,不爱看书,是不是错,猴叔不敢说。但猴叔坚信:人生从婴儿到暮年的任何一个阶段,如果少了阅读,我们一定会遗憾地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

《不爱读书,不是你的错》,幾米著,华文天下2018年7月出版。


猴叔讲绘本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你没有错,但或许会“错过”——幾米《不爱读书,不是你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