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边界感是家长的责任
最近有几个小学生的家长跟我说自己的孩子整天嘻嘻哈哈,老师说了也不听,家长说了也不听,甚至是挨打了都还是我行我素。但是孩子检查发现并没有多动症,就是搞不清家长或老师到底是在和他逗着玩还是在认真地说事情。因为是低年级,问是不是因为大脑发育迟缓的原因。
其实这种情况扯上大脑的原因有点牵强,其实还是和家长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因为缺乏边界感,用大白话说就是孩子没有规矩,搞不清楚什么是底线,以至于屡屡犯规后仍然搞不清自己犯了规,无法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家庭氛围比较和谐的家里,但是家里的人出于想和孩子亲近或搞好关系的原因,会经常和孩子开玩笑、逗孩子玩。但凡事都要有个度,如果孩子回应你的玩笑超过了正常的范围,但家长或爷爷奶奶为了亲子关系,并没有指出来或给孩子强调这样做是不允许的,是错误的,那么时间久了,孩子就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没有问题的。在孩子还没有上学之前,孩子这样做可能会被大人认为孩子是调皮、活泼、聪明的表现,从而忽略或选择性地跳过,让孩子野蛮生长。
说白了,这就是家长没有给孩子立好规矩,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底线的思维,让孩子认为自己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都是可以的,不管这件事有没有影响其他人或者是对其他人造成伤害。等到孩子形成这样的思维后,进入小学就会出现老师和家长说了不听,非常难管。但其实孩子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因为在他的认知里,这样做是可以的,没有错的。所以,和孩子开玩笑也要注意,要把握好度,千万不要无下限。
那么对于已经是这样的孩子,那该怎么办呢?首先,是可以纠正的。因为这是属于认知方面的问题,所以只要纠正认知就可以了。但是对于这种近乎于最基础的认知,要想改变确实是非常艰难的。相当于小树已经长歪了,再来纠正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和耐心,头没开好,就会非常难办。
对于这种情况,首先,重新立规矩。家长从现在开始,就不要再和孩子开玩笑了,要给孩子讲清楚你用什么表情或什么语气和孩子说话时,就表示是在很认真地和孩子说话,这时孩子必须要听家长所说,否则后果就是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可以罚孩子少玩一次最喜欢的游戏或少看多长时间孩子最喜欢的视频等等之类的,体罚建议尽量少用,最好是不用。家长自己也要做到平时表现好是和蔼可亲,和颜悦色,表现不好时要冷若冰霜,正颜厉色,通过强烈的态度对比让孩子认识到你此刻的真实心情,这样孩子才能逐渐搞清楚你到底是假生气还是真生气,经过一段时间地训练,孩子才能逐步建立起新的边界概念,才能逐渐改变之前的错误认知。
这时他才能听懂家长和老师的话,不会把正话反话都当成反话听。因为这个错误认知并不是短时间形成的,所以要能达到有效地纠正也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做到的,家长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你必须为你之前的错误行为买单,有时放任孩子野蛮生长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任何人的自由都是有限度的自由,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遵从丛林法则在咱们国家是行不通的。
还是那句话,孩子的问题其实说到底都是家长的问题,所以家长要经常反思自己,这样才能真正找到病根,然后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否则治标不治本,对家长孩子都没好处,不仅影响亲子关系,还会破坏家庭和谐。
这里是学霸爸爸长不大的公众号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转发给您的朋友,谢谢!同时,也希望您能点个赞,设个星标,方便第一时间阅读,同时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到其他群,让更多的家长看到。
想进交流群的家长扫码加微信进群,直接注明:进群。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学霸爸爸长不大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孩子缺乏边界感是家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