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你的负面情绪,向“下”传递
前两天看美国电影《战犬瑞克斯》,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官对刚开始学习训犬的女主角说:你要信任你的狗,及时给它肯定。你的负面情绪会沿着手中的绳子传递给你的狗……

听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对爱犬是这样,对我们的孩子何尝不是这样的?虽然我们并没有一根绳子牵住他,但只要我们存在负面情绪,也会通过拉着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神、说出来的话语传递给他的,也会造成他心灵之杯的剧烈震荡,影响他的心态,动摇他的自信,甚至促使他形成和我们一样的消极负面的思维方式。

紧接着,我又想起两个小故事。一个是有“狗链”的,一个是没有“狗链”的。怎么还会真的有条狗链呢?我们还真见过。几年前,我们一家三口周末经常去朝阳公园玩儿,一次在公园里见到一个老爷爷正在“溜”孙女(或外孙女)。可能是小女孩儿比较爱疯跑,老爷爷追不上,怕她跑丢或磕着碰着,于是竟然用一根绳子一头握在自己手里,一头拴在小姑娘的脖子上。(是脖子,而不是腰或胳膊)小女孩儿在爷爷身边不大的范围里蹦蹦跳跳,大眼睛调皮地四下张望着,可一不留神就会被脖子上的“狗链”拽一下。我们吐槽了一路:这位爷爷真是不敬业,孙女爱跑爱跳,你不爽了可以不带她出来,为啥要弄个链子拴住脖子呢?小女孩儿眼看着别的孩子自由自在地走路,自己只能在爷爷身边2米的范围内,这会是多么委屈的童年回忆啊!

第二个故事就发生在前两天,是猴妈看到后讲给我们的。猴妈早上在等公交车时,前面有个老奶奶带着孙子或是外孙子。等车的10来分钟里,老奶奶的嘴一直就没停过,一直在变着花样地数落孩子。孩子站的靠前了,“回来点,你不怕车撞着你啊!”孩子站的靠后了,“离那广告牌远点,脏不脏?”孩子说话,她嫌吵,孩子不说话,她说孩子傻。小男孩儿基本上是动辄得咎。最后实在没得批了,老太太说:“你瞅瞅你看我的眼神儿,你是不是特恨我?冲你这劲儿,今天你要什么我都不给你买!”其实小男孩儿全程都很无辜,老太太或许是在家里跟儿子、媳妇闹点别扭,或许是因为别的事,但带着孙子时,就把孙子当成了自己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猴叔并不是针对那些辛苦带娃的祖辈老人们啊,我们这些爸爸妈妈身上也会出现传递负面情绪的毛病。猴叔经常带儿子去上篮球课,课上常能遇到一位小队友,总是被他妈妈训。好像妈妈一点都不享受看孩子上篮球课这件事,反而觉得孩子给自己添了很多麻烦,还要用最啰嗦、最碎嘴子的方式,把心里的不爽全都劈头盖脸地泼给孩子。不知这位小队友,我们周围的大人孩子们也都能分明感觉到这股强大的负面情绪风暴。

不能光说别人,也要自我反省。猴叔自己在陪孩子的时候,特别是陪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有时也难免将负面情绪带到脸上,带到话语中。我自己小时候基本上是学霸型的,潜意识里对儿子的要求也很高,希望孩子听一次就懂,读一遍就会。当孩子的理解跟不上我的节奏时,我也会着急,嫌弃他笨。这样的情绪,猴儿子是能够感受到的,这会伤害他的自尊心,让他对自己、对正在学的内容更没信心了。

如何我们伸向孩子的负面情绪“链条”呢?当然首先是改善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三观啦,阳光心态啦,吸引力法则啦,等等这些自我修炼的内容,猴叔就不再唠叨了,大家自己去找“鸡汤”喝就好。猴叔只提一个建议——面对孩子时,我们要建立对负面情绪的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Self awareness),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自我觉察是指个体能够辨别和了解自己的感觉、信念、态度、价值观、目标、动机和行为。在此过程中,将自我从心智中分离出来当作被观察审视的对象。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自己对孩子说话时,分出一个“自我”,站在自己的头顶上,看着自己的表情与神态,听着自己的语气和用词,再及时站出来提醒自己。

建立自我觉察的前提,是理解我们自己大脑工作的两种机制。第一种机制叫习惯性反应。我们做事情会找窍门,图省劲儿,我们的大脑也一样,会在思维时选择抄近道儿。比如孩子因为某些原因说了一句假话,第一次你的大脑会思考一遍——孩子说瞎话,孩子学会撒谎了,这个毛病很可怕,将来他会欺骗老师欺骗同学,他有可能走上邪路,他的人生毁了,我的人生太失败了,于是大脑决定调出愤怒的情绪……但第二次、第三次,大脑会省略中间的推论环节,当发现孩子没说实话时,直接帮你调出愤怒的情绪。
这种情绪会冲乱你的理性思维,干扰你正常的判断,毁掉你的耐心。如果我们懂得这个“习惯性反应”的道理,我们就会把这个抄近道的思维,还原成逻辑推理的链条,并很可能在某个环节反应过来——不对,孩子一次没说真话,未必等于他学会了撒谎,还是耐心问问他到底怎么回事吧。

第二种机制叫自动编故事。我们的内心需要全部真相,才能对某个事件的形成安全感。当我们没有获取全部事实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往往不是鼓励我们去深入挖掘剩下未知的部分,而是直接替我们脑补,也就是替我们编故事,来自圆其说。脑补的这部分,未必符合真相,却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判断和情绪。
比如我们听老师说,孩子在考试时看同桌的卷子。我们会立刻脑补,孩子是不是想考好成绩,自己复习又不扎实,于是想走捷径打小抄,并将结论确定为孩子的品质不诚实。其实呢,或许孩子根本还没有建立起来考试纪律的概念,他像做练习题一样,想把自己的心得和同学交流交流,把不会的跟同学请教一下。我们只要平心静气地和孩子讲讲考试的严肃性就好,完全没必要上纲上线、大动干戈。

懂得了这两个大脑工作的机制,我们再遇到想对孩子发火的情况,不妨在心里给自己叫个暂停,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我现在的情绪是否和孩子的行为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你的情绪来自别的地方,那凭什么冲孩子发泄呢?第二,孩子刚才的行为到底有哪些需要我们纠正的地方?如果有,就按照自己的原则去纠正他,但我们的目的仅仅在于纠正他的行为或思想认识,到此为止即可,没必要上纲上线,没必要非得在气势上打败孩子,以显示我们的权威。如果没有,就忍住说话的冲动,想想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

今天,我们一起聊了聊,我们的负面情绪是如何向下传递给孩子的,如何建立自我觉察,切断这条传递负面情绪的“拴狗链”。

猴叔讲绘本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不要让你的负面情绪,向“下”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