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两种目标,让孩子在学习中动力十足,快乐满满

你经常给自己定目标吗?你会给孩子在学习方面定目标吗?他会自己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目标这件事。

“这个学期我要争取考进班里前三名!”

 

 “这次数学考试我一定要超过***!”

 

“我要让爸爸妈妈对我的成绩满意,这样假期他们就会带我出国旅游了。”

 

“希望有一天我能和外教老师用英语对话。”

 

“这套书太有趣了,我想早点把它们全读完。”

上述这些孩子口中的目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没错,前三个小目标更关注结果,这些结果都是十分具体、可以量化的,也偏短期,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孩子想的是“如果……,就能……”的因果关系。而一旦这个因果关系实现了,或者破灭了,目标对孩子的驱动力也就消失了。这样的目标,心理学家们称为“表现型目标”(Performance Goal) 

 

后两个目标则更加关注学习的内容本身,孩子希望通过学习的过程,掌握知识,获取技能。这样的目标不会有太具体的量化指标,也会偏长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孩子能不断地获取收获感和满足感,持续地驱动自己继续前进。这样的目标,心理学家们称为“掌握型目标”(Mastry Goal)

当孩子树立“表现型目标”时,他在意的是与别人的比较,和获得大人的称许。这种目标的树立,一定程度上是来源于学校的标化考试和成绩排名公布的文化。老师们会用标化成绩来衡量孩子们的努力与进步程度,会把那些成绩拔尖的孩子,树立为班里的标杆,让其他孩子们来“比学赶帮超”。我们家长也时时处处在比较。当孩子告诉我们,某次考试得了99分的时候,你是不是习惯性地会问:“有多少得100分的?”

我家猴儿子最近就表示出了比较明显的“表现型目标”。在主课语文和数学方面,从前他是浑浑噩噩,对成绩和名次没感觉,现在他忽然找到了上进心,提升了对自己要求。每次拿试卷回家时,都会跟我们说一句,比他成绩高的有几个人。特别是当他的成绩超过班里一位老师家长都公认的学霸小同学时,他会各位高兴地强调:“我这次分数可比***高啊!”

“表现型目标”并不是不好的,对于孩子而言,这种表现型目标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心理定位——我应该是一个上游(中上游)的学生;能促使他们迅速地集中注意力,去钻研某门功课;也能在小目标一个个实现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心。自信心和荣誉感,会帮助他们对某门学科萌发真正的兴趣。像猴儿子,就从一年级时的自我认识——“我不喜欢数学课”,变成了现在的心理暗示——“我喜欢并擅长数学”。因此,他就更愿意主动地在数学方面投入精力。也就是说,“表现型目标”是可以转化为“掌握型目标”的。

但“表现型目标”也存在两个负面的倾向:一个叫挤出效应;一个叫自我保护机制。挤出效应,就是孩子本来对某个学习领域存在明显的“掌握型目标”,能够从学习本身收获快乐和满足。这种情况下,如果大人过分地采用奖惩机制,就会冲淡和替代孩子本来的目标感。孩子原本是为自己学习,因为你给了额外的奖励,就变成为你学习了。 

 

另一个负面倾向是自我保护机制。你给孩子设定的目标都是偏定量的,你激励的是孩子学习所达到的数据化的结果,因此孩子每次达到目标,获得大人的称许,都会强化他的一种自我认知,如“我很聪明”,“我很擅长**”等。这种自我认知会让孩子“高处不胜寒”,他害怕如果某一次失败,就会导致自己的“人设”坍塌。因此他们就会选择自我保护的方式,不去尝试那些难度较大或风险较大的领域,这也就会限制孩子的发展。

“掌握型目标”的特点就是,孩子不需要建立“我很棒”、“我比别人强”这样的自我人设。他们的快乐来自于习得知识和技能本身,而与其他人的成绩参照,没有直接的关系。我的英语成绩不好,不妨碍我很喜欢英语。比如猴叔前两天举过的例子,一个小学女生英语得了80来分,家长正头疼呢,小女生自己和英语在线一对一外教说:“I got a B on English exam today, I am so proud of myself.”

当然,“掌握型目标”也会最终见效在学习成绩上,只是这个周期会更长远。最典型的就是语文学习。猴叔学中文一直学到研究生,但语文成绩突出基本上是在高中以后的事情。小时候真正喜欢的,就是大量阅读课外书,但语文成绩平平。不少语文老师都会说,喜欢读书的孩子,最终语文成绩不会差;不爱读书,只会背教材的学生,最终语文成绩不会太好。 

 

阅读课外书这个行为,往往来自孩子的“掌握型目标”,它不会在短期内带来成绩的提升。也就是说,如果在语文学习方面,树立一个提升成绩的“表现型目标”的话,孩子选择的行动不应该是大量阅读课外书。但如果家长为了短期的“表现型目标”,限制孩子课外阅读的时间,压抑他们的热情,很可能会导致长期语文成绩的天花板降低。

再多说一点,很多孩子刚刚完成了高考,有多少学科是我们在高考之后再也不愿意去碰的?进入大学校门那一刻,高考成绩也就归零了。那么究竟是短期的成绩提升重要呢,还是终生对某个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重要呢?

今天,我们一起聊了目标的两种类型。下次,当我们要给孩子,或者帮助孩子订立一个小目标时,别忘了我们要在头脑里反映一下,这个目标属于“掌握型目标”还是“表现型目标”,有什么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有没有什么负面作用。

猴叔圣孙鹏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区分两种目标,让孩子在学习中动力十足,快乐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