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我半场?不,我去你半场!——《我不是马拉多纳》



头一眼看到这本书时,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本关于足球运动的图画书。也许还会联想:封面上这个身着阿根廷队服,抱着足球的小男孩儿,说不定就是未来的足球明星呢……我家的猴儿子是个足球小子,曾经自称“小花园梅西”,他一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就有了共鸣,立刻要求和我一起共读一遍。

一读完,他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嗨,这小孩儿根本不喜欢足球啊!”,猴儿子说。“那你觉得他喜欢什么呢?”,我赶紧追问。“他就喜欢过家家!”没错,猴儿子的读图能力,让他准确地把握到了这本书的核心线索,你一定也发现了,这个小男孩儿现阶段最感兴趣的是“假装游戏”(Pretend Play)。多么显而易见的事实,可是书中小男孩儿的爸爸,就是对此视而不见!
足球主题,只是这本《我不是马拉多纳》吸引我们眼球的外衣,作者真正想给我们讲的,是一个带有共性的话题——大人应该如何陪孩子一起玩耍。书中的爸爸,肯定是个超级球迷,家里的壁纸是蓝白间条的,给儿子起的昵称叫“小马拉多纳”,给儿子穿阿根廷的队服……对于自我意识还没有发展完善的孩子而言,叫什么小名,穿什么衣服,反映的完全是大人的主观意愿,孩子只是被动地当了爸爸“自我标榜”的“小模特”而已。

这个爸爸并非不爱儿子,正是因为爱儿子,所以很想把儿子拉到自己的世界中来,和儿子一起分享自己最喜欢的那些东西,比如足球。只是,他太着急、太主观了,对于儿童心理和身体发育的规律完全没有了解,也缺乏认真观察儿子行为的耐心。他兴冲冲地抱了一个足球回家(从画面中看,很可能是一个全尺寸足球),作为礼物送给儿子。急于献宝的爸爸,一点儿都没注意到,儿子正在和泰迪熊玩具一起玩“假装游戏”呢。

孩子的成长发育会有阶段性的敏感期。“假装游戏”,就是孩子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典型特征,很多小孩子都会超级迷恋这种“假装游戏”,比如摆家家酒、扮演医生、假装上班等等。当然,每个孩子也都有其特殊性,我家猴儿子就基本没有喜欢假装游戏的阶段,3岁多时直接就进入迷恋打篮球、踢足球、摔跤、跆拳道这类身体对抗运动的阶段了。
本书中的爸爸带回一个标准尺寸的足球给年幼的儿子,还让他试着踢一脚,说不定爸爸已经盼望这一天好久了呢。他希望儿子能从小就接触足球,喜欢足球,甚至潜意识里还希望儿子能无师自通地踢出一脚好球,希望儿子具有足球天赋——这不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望子成龙”嘛。

从科学的角度讲,标准尺寸的足球并不适合小马拉多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太大、太重、太硬,他们的肌肉发育程度和运动协调性还无法控制这样的足球。从画面中我们还能看到,爸爸甚至给儿子穿的鞋都是带钉的足球鞋。这么小的孩子应该穿舒适柔软的平底鞋,而不应该穿钉鞋。小马拉多纳按照爸爸的指令,使劲儿踢球,结果摔个仰面朝天;用手扑球,结果被闷到脸上,这都是爸爸揠苗助长带来的后果。

从心理的角度看,小马拉多纳对这个足球并非不感兴趣,其实他对这个黑白相间的大球充满了好奇,只不过他的好奇心与爸爸的主观期望相去甚远。当他对这个陌生的球体感兴趣的时候,大人本应该给他机会自由地探索这个球体,感受它的大小、重量、软硬度、弹性和滚动,而不是直接告诉他——这是“足球”,你得用脚踢。那是成年人熟悉的体育规则,与孩子无关。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学习和探索世界的方式,他们会通过自己感兴趣并力所能及的玩耍活动,来认识空间与物体,感受速度与力量,分辨颜色和距离,习得控制自己肢体的能力。
粗心的爸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不关注孩子的实际状况。小男孩儿对“足球”这个词还没有概念呢,爸爸就给他说了一大堆“防住”、“守门员”、“职业足球运动员”之类的专业词汇,还不许他提问。他像操作一个木偶一样,指挥孩子“踢一脚”、“使出浑身的劲儿”、“扑一个”……画面中小男孩儿的表情从新鲜好奇,变成了一脸懵懂,直到索然无味。对于孩子而言,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才是有趣的,大人教我怎么玩,就没劲了。

很多家长总是忍不住干预的冲动,频频打断孩子自发的游戏,教给他们“正确”的玩法。“不对,积木不是敲着玩的,而是一块块码起来玩的,看你能不能码个大高楼?”你哪里知道,孩子正在用积木块敲击各种物体,聆听不同物质相撞发出的不同声音呢!“足球是用脚踢的,你看,我给你演示一下。”等等,孩子正在观察黑色的六边形和白色的五边形的形状,他正自己给自己在上人生的第一堂几何课,却被你打断了。
大人眼中,游戏有规则,孩子心中,玩耍无边界。孩子一定会用他们现阶段最敏感的智觉、最有兴趣的方法,最需要学习的本领,来玩任何一个玩具(或者不是玩具的物品)。比如本书扉页上的三件物品:泰迪熊、足球和水杯,在成人看来,分别是玩具、体育用品和生活用品。但在孩子眼中,不妨都是可以探索玩耍的好玩艺儿,只不过激发想象力的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如果我们用成人世界的逻辑去引导(限制)孩子的玩耍,那孩子蓬勃旺盛的自由探索热情和无限可能的创造力,就会受到束缚,某个游戏或某个玩具,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这正是很多家庭中,家长买来的各种玩具堆在那儿,孩子却少有问津的原因之一。聪明的家长,要学会放下成人世界的固有逻辑和自己心里的功利愿望,耐心地、保持一定距离地认真观察,只有这样才能读懂孩子的玩耍行为,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此后才可以谨慎地进行启发和引导。

书中的爸爸终于放弃了一厢情愿的努力,其实是他关注的球赛直播开始了。沙发、电视、遥控器,再加一个“葛优瘫”,这是现代家庭中“隐身爸爸”的标准配置。他希望孩子能跟上他的节奏,触到他的“嗨点”,却没想过主动去适应孩子的节奏,去寻找孩子的兴奋点。没有了爸爸的陪伴(干扰),小马拉多纳反而玩儿得更好了,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玩足球的方式——把它变成一个球形大娃娃,一起喝下午茶。其实,本书中一共演示了足球的三种玩法,小男孩儿喜欢静态的玩法(当成足球娃娃),小狗喜欢动态的玩法(你扔我追),只有爸爸喜欢足球正式的玩法。大人如能走出自己思维的定式,就会发现:你要和孩子一起玩儿,就不妨和他一块儿过家家;你要是逗狗,踢出去让它捡回来就好。

把本书前后的环衬连在一起,就是一幅很有代表性的场景。大人眼中足球场的白色边线,在喜欢汽车的孩子眼中,就是一条理想的“高速公路”。大人低头俯视着孩子,随时准备对他的玩耍行为指手画脚一番。我们能不能换个姿势,把高高在上地审视,变成单膝着地观察与发现,甚至趴在地上和他一起玩呢?

“我爱你,所以想与你分享所有我喜欢的东西”——这是一般人正常的心理。作为家长,我们要更进一步——“我爱你,所以我要高兴地和你一起尝试你喜欢的东西”。从当下来说,我们要学会走出自己熟悉的领地,试着进入孩子的“半场”,当一个有趣的玩伴、目光敏锐的观察员和有安全感的麦田守望者,而不要当孩子玩耍的“导师”;从长远来说,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独立,不要把孩子当成“缩小的成人”更不要企图当孩子人生道路的“导演”。
《我不是马拉多纳》,作者[西班牙]费尔南多·佩雷斯·厄尔南多,翻译孟玮,奇想国童书2017年12月出版。


猴叔讲绘本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你来我半场?不,我去你半场!——《我不是马拉多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