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or选择?恒毅力——帮助孩子成功的真因(上)

上一期里,我们一起聊了一个“内驱力”的话题,我们提出,帮助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方法,是帮助他形成强大的内驱力。今天,我们聊聊人生中的另一种重要的力——恒毅力。

恒毅力,英文是GRIT,这是近两年在心理学界挺时髦的一个单词,也可以翻译为“坚毅”。孩子的恒毅力是什么?为什么恒毅力对于人生的成功与幸福非常重要?我们不妨先来解剖当今两个流行的观点。

第一是“唯天赋论”。很多家长相信,每个孩子生来都有自己的禀赋,有的有运动基因,有的有音乐细胞,有的具备审美才华,有的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天生是数字“狂人”……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并聚焦在这个领域加以培养,就成为了人生成功的捷径。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唯天赋论”背后暗藏着一个秘密——所谓“天赋”,很大程度上是从那些顶尖精英的个案中反向推演出来的。人们更愿意相信那些精英的成功,主要是源于异于常人的天赋,而非常人难以企及的极端艰苦努力。这样的理解,会让我们这些不够努力的人,感觉舒服一些。仅就我家猴儿子感兴趣的篮球领域而言,人们往往夸奖科比·布莱恩特的运动基因,而忽略他说的“我知道每天早晨4点钟洛杉矶街道的样子”。人们都羡慕凯文·杜兰特身高臂展和灵活性兼备的身体属性,而实际上每天他都要花70%的时间独自训练,就为调整比赛中某一个动作细节。

从正面讲,绝大多数人在任何一个领域,距离天赋所限的那个天花板还差的很远,只要努力,我们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从反面讲,绝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还根本轮不到拼天赋。因此,我们没必要把寻找孩子的天赋所在,当成我们作为家长的使命。

第二是“唯选择论”。越来越多家长会感到,社会变化太快了,未来竞争太激烈了,要想帮孩子在未来占据竞争的有利位置,就要从小替他选择一个有潜力的培养方向。家长们像押宝下个月哪支股票会大涨一样,猜想十年、二十年后,哪门学科会吃香;像看待投资理财一样看待子女教育,认为现在的选择决定未来的一切。各种培训机构也擅长利用家长的这种心理,于是出现了五花八门的“XX从娃娃抓起”,英语、电脑、美术、机器人、创意思维,演讲口才……

无所适从的家长们,陪孩子一起上了N种试听课,谁家的理论都觉得有道理,于是给孩子报一大堆兴趣班,感觉不好就再换一个。结果把自己修炼成了儿童教育市场的兼职调查员,把孩子变成了走出一个教室,又走进一个教室的大忙人。本质上讲,这是现代人选择焦虑症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蔓延,也是用烧钱和烧时间,取代用心用感情的一种推卸责任的行为。

我家猴儿子可能是同龄的孩子中,上课外班较少的了。幼儿园时代,他上过一个打击乐课,上了几次课之后,他的表现明显不如班上一些同龄的小女生。别人一学就会,自己总是练不好的现实,让他人生中第一次有了挫败感。他很沮丧地提出不想再学了。当时我觉得,或许他确实没有表现出什么音乐天分,但在遇到困难时立刻放弃,并不是一次正面的经验。学习打击乐不一定就是要走专业道路,而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短板,战胜自己的经历,反而是儿时很好的一课。

我跟猴儿子说:有些人就是学东西很快,新东西一学就会,有些人则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学会。但未来谁在打击乐上的成就更高,并不取决于谁第一次上课时学的最快,而是看谁坚持练习的时间最久。一年之后,说不定是谁的打击乐玩得好呢。我和他一起制定了在家里练习的计划,还专门买了一架邦戈鼓,很认真严肃地看待打击乐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猴儿子追上了同学们的平均水平,还有了人生中第一次登台演出的经历。虽然音乐方面并没学出什么成绩,但他从此养成了不轻言放弃的习惯。他上过的为数不多的课外班,几乎没有主动放弃的,反倒是几次上到培训学校关张倒闭。我们上黄了一个打击乐学校、一个篮球学校和一个足球学校。

根据恒毅力的理论,孩子从小学习一门乐器,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考级、特长生加分、走上专业道路等等,而是这种需要日复一日、长期艰苦训练才能取得成绩的经历,对于恒毅力的培养非常有益。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孩子可以将童年学琴形成的这种恒毅力,转移到任何一项事业上,这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从这个角度讲,学习钢琴、小提琴这种很难的乐器,要比学习吉他、古筝这类相对容易速成的乐器要更好。

 

我们都知道有个“1万小时法则”:一个人在任何一个领域持续投入1万个小时的精力,一定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一天投入3小时,一年1000多个小时,1万小时意味着在一件事情上坚持追求十年,这不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久久为功”吗。这是恒毅力的第一个要素——持续的坚持

恒毅力的第二个要素是——坚定的意志。除了著名的“1万小时法则”, 其实还有一个“50小时”法则:人们开始学习任何一个新知识或新技能,最初的50个小时是容易放弃的,大概就是最初1-2周的时间。大多数人会在前50个小时就知难而退,选择放弃。而一旦熬过了最艰苦的50个小时,能坚持到底实现自己目标的概率,超过50%。想想你最近一年读过的书吧,只看过开头的有多少?一直读完最后一页的有几本?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这就不是恒毅力。

比50小时更短,心理学还有个著名的“5分钟实验”。1940年,哈佛大学的学者找了130名大二学生,在跑步机上跑5分钟。跑步机被设置为坡度很陡,速度很快的模式,用以测试受试者“意志的耐性和强度”,因为这种高强度短时间的跑步,不仅需要身体机能,更能发现“一个人在没有严厉惩罚的条件下,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励自己继续跑下去,或因不愿吃苦而产生退出的倾向”。

 

在受试者大学毕业后,研究者每两年和他们联系一次,了解他们在收入、职业发展、病假天数、社会活动、工作和婚姻的满意度、看心理医生的次数、使用调节情绪类药物等方面的情况,一直到他们60多岁。结果现实,受试者在20岁参加5分钟跑步机实验时所坚持的时间,对他们整个成年期的心理适应性有着非常可靠的预测度。

有句话讲,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现在,好像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 都爱上了“跑马”。马拉松这项运动,不论是它训练的过程,还是比赛的情景,都是对人恒毅力的挑战和考验。从另一个角度看,能经受住马拉松练习和比赛,并爱上它的那些人,一定有较强的恒毅力,他们做其他的事情,也一样有更大的几率取得成功。

今天,我们谈到了“唯天赋论”和“唯选择论”两个家长观念的误区,分析了恒毅力与持续的坚持和坚定的意志的关系。恒毅力这个概念,还包含哪些因素?恒毅力与人生的成就有着什么样的算术关系?如何培养孩子的,还有我们自己的恒毅力?这未尽的话题,我们本周四早上接着聊。今天就先到这里吧,周四见!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天赋or选择?恒毅力——帮助孩子成功的真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