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生爱学习,不是为了得到奖励!”

猴叔经常能听到家长们之间聊起孩子爱不爱学习的话题。比如:

 

小明妈:“您看您家小亮,门门功课都拔尖儿,还上了那么多课外班,我家小明怎么就不爱学习呢?”

 

小亮妈:“您得给小明一点儿压力加奖励,看看他最在乎什么啊?比如每天背5个单词可以玩十分钟游戏啦,小测验得一百分可以给买个陀螺啦,期末考进前十带他出国旅游啦……”

没错,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大概是我们中国家长最擅长的教育管理方法吧。不仅家长,老师们也会巧用各种激励手段,比如“榜样卡”——某项作业完成得好或者某个行为符合老师的要求,就可以得到一张榜样卡;比如“爬长城”——在教室里列一个积分表,每个孩子都要挣积分,分高的孩子就能最快爬上长城……

要在小学阶段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强化训练;而要强化训练,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设立奖惩机制,用惩罚给孩子压力,用奖励激发孩子的动力。话说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嘛?再想想我们现在的工作单位,不也是用考勤、绩效考核、360测评、优秀晋级、末尾淘汰等等这些奖勤罚懒的手段进行管理的吗?猴叔,这有什么不对吗?

猴叔说,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奖惩机制,特别适用于两个场合:一是传统工业时代管理流水线上的工人,二是马戏团里训练狗熊、猴子、大老虎。不完全适用的场合也有两个:一是强调人际差异的创造性工作的组织;二是天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和探索欲旺盛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说?猴叔不讲大道理,我们讲个小故事:

话说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想看看物质奖励是否能提升小学生阅读的动力。他挑选了一些原本就很爱阅读的小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对比组)不做任何奖惩机制,只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读书,另一组(实验组)设立奖惩机制,每个月统计读书的数量,每读一本书,奖励5美元。


一个学期之后,对比组的孩子们阅读习惯没有什么变化,而实验组的孩子则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他们读的书册数上看确实多了,但读的书普遍更薄了。之后,实验者撤销了一本5美元的奖励,又过了一个学期。你猜怎么着?对比组的孩子仍然一如既往地爱阅读,而实验组的孩子的阅读量居然下降到了开始实验之前的水平以下。

你发现了吗?本来爱阅读的孩子,因为物质奖励的加入,他们原本自发的阅读行为,变得充满了功利性,于是他们会想办法走捷径,而当奖励机制停止时,他们原来拥有的阅读动力,也降低了。物质奖励替代了孩子们本来爱读书的内在动机,毫无疑问,这是个短期有效,且效果有限,而长期消极的激励方式。

不仅在学习方面,在孩子感兴趣的其他方面,外在的激励都会呈现出这种替代效应和短期性。你或许听说过那个有趣的故事。一位深通儿童心理的美国老教授,他遇到一个问题,一帮男孩子总是在他家门前的草坪上踢足球,吵闹声使他没法安心工作。他明白,越是赶他们走,他们越要来,这是半大小子的普遍心理。于是他用了一个高招儿:

他去找这群小子,拿出2美元说:我非常愿意看到你们在我家门口踢足球,这让我很开心。这样吧,你们每次来踢球,我就给你们2美元。孩子们乐坏了,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于是他们像往常一样,每天来这里踢球,还能挣点零花钱。可是一个星期之后,老教授对他们说:我最近手头紧,不能给你们2美元了。孩子们立刻不干了:太过分了,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我们再也不来你家门口踢球了!于是,这帮孩子们再也不来这里踢球了,老教授巧妙地实现了他的初衷。

正如你看到的,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玩的领域,孩子们身上都存在着一股内在的“动力”,不需要任何奖励或压力,他们也会自发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乐此不疲。可是当我们使用物质激励的手段,去鼓励他们做那些原本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们那股原本就存在的“动力”,就被物质激励所替代了,当物质激励停止时,原本的“动力”也很难恢复了。这种内在的动力,心理学家称之为“内驱力”。

带着对“内驱力”的认识,我们再去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你会发现,在很多方面,孩子们会表现出非常强大持久的内驱力。比如:看漫画能上瘾到吃饭都叫不动的地步;玩乐高能耐心的坐在那儿1、2个小时不动窝儿;碰到有趣字谜或脑筋急转弯会两眼放光;跟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天黑都不愿回家;打篮球或踢足球,多累都不会有一点怨言……

看漫画上瘾,是因为趣味性;插乐高着迷,是因为探索性;有难度的题目激发出他的动力,是因为挑战性;多人游戏吸引他,是因为群体性;球类运动让他兴奋,是因为对抗性……于是,我们可以从行为表现上分析出孩子内驱力产生的因素。那么,如何将这种力量用到孩子们的主业——学习上呢?

大的原则就是,对于孩子已经能够主动学习的领域,就没必要再使用物质刺激的手段了,比如他已经很爱读书了,就不必在阅读方面设置物质奖励,多给他准备好书就行了。对于他暂时不感兴趣的领域,要结合他内驱力的特点,去激发他的兴趣。

比如他不喜欢英语,但喜欢对抗性强的游戏,就设计一些拼词对抗赛或猜单词对抗赛。比如他不爱画画,但喜欢陌生神秘的东西,就把一般的临摹和素描,变成蒙上眼睛自由作画,或你一笔我一笔的形状游戏。比如他不爱算算术,但却喜欢帮大人干活,就把零钱给他,让他去超市买东西,自己算账……

至于孩子成天念叨的,打游戏啦,买陀螺啦,吃大餐啦,去游乐场啦,假期旅游啦,那是他快乐童年的一部分,如何取舍,完全在于你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经济考虑。你觉得合理的,就大大方方地满足他,你觉得过分的,就跟他说清理由,立好规矩。不能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好,原本不该满足的过分要求,你也满足他;或是因为他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本来答应好的事情,你也无情地剥夺他的权利。

今天,猴叔和你聊了孩子的“内驱力”,其实我们不妨多想想,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是不是也有一些可以发挥内驱力的领域呢?如何保护好我们“内驱力”,不要让自己仅仅为了工资而工作,仅仅为了晋升而奋斗,或许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真的有一些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它们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远远大于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呢?

猴叔讲绘本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我天生爱学习,不是为了得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