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控力、想象力与心理压力——《小糖果》

一颗糖+一个孩子+没有大人在场=

“那会用问,等于一口吃掉呗!”可能很多人都会这么想。当孩子已经清楚地知道——吃糖对牙齿不好,对身体不好,糖果或许是别人的,吃掉可能会挨批评等等这些条件时,他能抵御糖果的诱惑力吗?他能忍住多久?

猴叔跟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一个故事真实地发生在猴叔身边,有位妈妈害怕孩子一旦接触了糖果、巧克力就没法自控,会带来龋齿、长胖、厌食等等“可怕”的后果。于是这位妈妈施展强大的力量,在孩子的世界中完全“屏蔽”了糖果。孩子上幼儿园大班时,偶尔一次机会,妈妈不在身边,同学的妈妈剥开一颗糖,问都没问就塞到了这个孩子嘴里。当时这个5、6的孩子平生第一次尝到这么甜的东西,他幸福地居然闭上眼睛、浑身颤抖。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家长不信任孩子的自控力,其实是剥夺了孩子锻炼自控力的机会,也剥夺了孩子本应有的许多童年快乐;第二,给别人家孩子糖果、巧克力等零食时,最好事先征求对方家长的意见,以免好心落埋怨。

第二个故事是在近半个世纪以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他在一个房间里,给一个孩子一颗棉花糖,告诉孩子规则:15分钟之后自己会回来,那时如果孩子忍住没吃这颗棉花糖,就会再奖励他一颗,如果吃掉了,也就没有了。当面对这个忍住诱惑就有奖励的15分钟时,有的孩子立刻就把糖吃了,有的孩子纠结斗争了半天还是忍不住吃了糖,也有孩子能不为所动地坚持到大人回来。教授在十多年后,对当初接受实验的孩子做了回访,他惊奇地发现,当时能够坚持到15分钟的那些孩子,大都具有更好的成长表现,比如更好的学习成绩,更好的SAT分数,更佳的身体质量指数等等。

这个实验也有两点启示:第一,孩子的自控能力可能与他学习与成长表现正相关。第二,很多实验者发现,其实那些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并不一定是简单地能忍耐而已,很多孩子都自己发明出一些办法来抗拒诱惑。比如有的孩子会蒙住眼睛不看棉花糖,有的孩子会用唱歌来转移注意力,还有的孩子会选择睡上15分钟……于是我们发现,自控力的另一面,可能是孩子能独立地想出一些方法,解决抗拒诱惑的难题。也就是说,自控力或许与孩子的思辨能力与想象力相关。

这本德国人创作的可爱的图画书《小糖果》,很像是对孩子自控力的一个形象展示。小女孩在临睡前,忽然在房间地板上发现一枚包得好好的金黄色的糖(一看就是很甜的样子,或许是橘子味或是柠檬味的)。面对这个诱惑,她的头脑中开始了一连串的自我对话。一边是冷静的逻辑分析:刷过牙了,该睡觉了,可以明天再吃,弄脏床单要挨批评,牙医很可怕等等;另一边则是内心欲望驱动下天马行空的想象:小糖果可能觉得冷,小糖果可能会被怪物抢走,小糖果可能本身就是一个怪物的圈套等等。

值得我们思索的是,小女孩头脑中的一些意象,反映出大人的言行带给她的心理压力,这是一些儿童生活中本不该承受的负担,也是消解童年快乐的“杀手”。比如大吼大叫的爸爸,骑着怪兽的警察,章鱼一样可怕的牙医,肚子里长长的寄生虫……小朋友这些恐怖的印象,无疑来自大人在“教育”孩子时的那些恐吓与危言耸听。

 

我们希望用可怕的意象来吓住孩子,让他们听话,不敢淘气,殊不知这些东西破坏的是孩子心中最宝贵的东西——安全感。并且,这种恐吓并没有能如大人所愿地让孩子听话,只是凭空增加了孩子的纠结而已,最终小女孩还是把小糖果给吃了。

我们自己也会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面对一个强大的诱惑,比如一样不健康的美食或是一件超预算的时髦衣服,往往我们犹豫斗争的时间越长,就越能给自己找到更多妥协的理由,最后对诱惑投降的可能性就越大。

 

小女孩也是如此,纠结了半天,最终她还是偷偷吃了那颗糖。我们可以料定,伴随着甜味进入孩子内心的,一定还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对父母的愧疚,对自己的失望,会在小女孩心底留下一个阴影——这其实是我们家长最该在意的,这种对孩子心灵的扭曲,其害处远远大于一颗糖对牙齿、对健康和对生活习惯的损害。

与其让孩子在害怕、负罪、诱惑中纠结挣扎,还不如让他高高兴兴、痛痛快快地吃了那颗糖呢,What ever!聪明的家长,不会像监督嫌疑犯一样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也不会像骗子一样恶意黑化“警察”、“牙医”这些角色,用来吓唬哄骗孩子。我们不妨坦诚地告诉孩子:糖果很甜,但不健康,建议你少吃,比如一天一颗,吃完之后要刷牙漱口。然后,大方地放下这件事,吃不吃,吃多少,何时吃,这些全都交给孩子自己去决定。

还是用我家的猴儿子举个“栗子”。儿子不到三岁时,我家所有的糖果和巧克力,都不会藏着掖着,而是全交给他自己保管,就放在他小床旁边的床头柜里。我们不会监督他,也不会去查看他到底吃了多少。你猜怎么着?虽然糖果巧克力很甜,但对儿子而言,因为太容易得到,反而失去了神秘感,他其实很少想起来吃,大多数糖果和巧克力最终都是存过了保质期而被扔掉。

一颗小小的糖果,既是对孩子自控力的考验,更是衡量家长育儿理念的尺子。能否从正面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能否看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快乐,能否给孩子满满的爱和大大的信任,能否真实坦诚地对待孩子……或许这些家长心态上的差异,才是影响孩子成长与学习成就的关键因素。

《小糖果》,文[德]克里斯琴·杜达,图[德]朱莉娅·弗里斯,翻译刘海颖,奇想国2017年7月出版。

猴叔讲绘本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孩子的自控力、想象力与心理压力——《小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