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眼里,你是只什么“猫”?
人类从外界获取信息来源于我们的五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请问:你觉得我们从哪种感官获取的信息量最大呢?——毫无疑问,视觉。其次呢?——听觉。分别占多大比例?——猴叔曾看过一个科学研究的结论,人类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则只有3%、2%和1%。

没错,我们人类是一种视觉型的动物,了解世界的方式以视觉为主。我们认识一个物体,首先是看到它的颜色和形状;接触一个人,最早是辨识他的外表和面目特征;听别人讲故事,我们也会在头脑中还原出故事中的场景。一句话:世界是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视角和眼光。

2017年荣获凯迪克银奖的绘本《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就是对视角与世界的关系作了一个形象的展示。在小男孩儿眼里,一只可爱棕色虎斑猫,长胡子、竖耳朵、毛茸爪,到了强壮的大狗眼里,就变成了一只骨瘦如柴的病猫;在矫健的狐狸看来,它是一只肥胖笨拙的懒猫;小老鼠眼中,它就变成了尖牙利爪的“吃人”恶魔;小跳蚤只能看到猫身上丛林一般的浓密毛发;用温度视物的蛇,则把猫组合成一副频率不同的红外线图形……猫其实一直是那只猫,只是在不同主体的眼睛里,它的形象千差万别。

不止是猫,当我们审视一个人的时候,比如我们的孩子,我们眼中的ta,既包含了ta本来的样子,也融合了我们自己的主观感觉。比如同样的顽皮行为,发生在别人家孩子身上,我们会觉得无伤大雅,换到自己家孩子身上,立刻变得无法接受;孩子犯同样的小错误,你心情好时可能会一笑而过,要是赶上今天诸事不顺,说不定就会成为引爆你的导火索;平时孩子憨憨的你觉得挺可爱,可几个同龄孩子凑到一起,如果你家娃不是最聪明伶俐的那个,而是处处都比别人家孩子慢半拍,你是不是会认为ta给你丢脸了?

家长的主观愿望,很可能会成为看孩子时不知不觉中戴上的“有色眼镜”。我们心中那些功利的目的,焦急的心态,竞争的意识,攀比的心理,都可能让我们的眼光变得“近视”,于是孩子怎么努力,在我们眼里都只能是一只“丑小鸭”。

同样的逻辑,换个方向也成立。我们大人在孩子眼中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呢?在孩子眼里,你是只什么“猫”?有人说,对于婴儿来说,他们仿佛来到了一个巨人国,自己只是个小不点,被巨人一般的大人随便抱起来就走,也不知道去哪,要发生什么。是的,在抚育婴儿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缺乏与孩子的语言交流,不尊重孩子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概念,不考虑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承受力,而是想干什么抓起孩子就干,那么我们在孩子眼里,就是一帮不讲道理,毫无安全感可言的“巨人”。

当孩子长大一点儿,开始学着做自己各种事情的时候,难免会毛手毛脚地打翻东西,邋里拉遢地弄脏衣服,或是慢慢吞吞地磨蹭时间。此时对孩子大声吼着:“快点!”“真笨!”的我们,是不是在孩子的眼里,就像小老鼠眼中那只呲牙咧嘴,仿佛能一口吞掉自己的凶恶猫?

终于,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也认识字学会自己看书了,可以独自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学习或者玩耍了。我们家长也松了一口气,在家时手机不离手掌,沙发上来个“葛优瘫”,刷刷微信追追剧。此时的我们,在孩子眼里,多像一只慵懒肥胖的大笨猫——永远光说不做,让孩子学习,自己却只会消遣娱乐。

这本关于猫的图画书,形象幽默地提醒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看别人的时候,我们的眼光会影响我们的认识。我们要警惕,看待孩子时可能会掉进的这个“视角陷阱”。而孩子也在时时刻刻用他们的眼光看着我们呢。在你眼里,孩子是只什么“猫”,问题并不全出在孩子身上;在孩子眼睛,你是只什么“猫”,看你的表现啦!

本书作者布兰登·文策尔
《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文图[美]布兰登·文策尔,翻译刘畅,未读文化2017年3月出版。


猴叔讲绘本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在孩子眼里,你是只什么“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