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对孩子的影响
现在又在开始说要给小学生减负了,而且已经开始在试点了,其实我觉得这样挺好,小学除了学校教的基本知识,其他的提前学的知识真没必要学太多。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其他的音乐、体育、美术之类的确实应该多加一些,这些虽然对学袭知识没多大帮助,但对大脑的发育却帮助不小。
昨天看到一个短视频,一个五六十岁的在工地上干活的大爷,一边灰头土脸一边吃东西一边说:现在在工地上干活的都是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人,后面三四十岁的人都不愿意干,等我们老了,就没人干这些活了。说得很扎心,但确实是残酷的现实。
国家为什么要放开二胎政策,大家都知道,人口拐点来得太快太突然,住房医疗教育三大高成本压得大家都不敢生,同时老年人的存活时间又越来越长,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想进高薪轻松的行业,辛苦的行业年轻人都不愿意干,最后这个社会就会失衡。
怎么解决呢?很简单,教育减负,中考分流。和欧美日本一样,让大部分的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好好地玩,长大了就老老实实地去干那些辛苦的或不用动脑子的工作,毕竟社会分工,什么活都得有人干,快乐童年更像是一种提前的补偿,这样你后面辛苦工作就没啥怨言了。
当然更多的家长不愿意孩子将来走这条路,那就只能走精英教育的路。在咱们国内,走这条路也是非常辛苦的,不仅特别费钱,而且竞争也更激烈。学校虽然减负了,但竞争却没减,所以战场从学校挪到了课外班,免费变成了花钱。
虽然小学期间低年级家长可以在家自鸡,但到了中高年级和初中,家长自鸡效果未必有专业机构好,这个钱你如果想省,那你就在精英教育的路上被甩下车,属于第一波被淘汰的人。
如果学校进一步减负,那名小的光环就会进一步褪去,能对接名初的除外。今后,孩子在班上会越来越孤独,大家都不愿意被淘汰,因为不到中考,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被淘汰,所以都会变成潜在的竞争对手。童年的美好也仅限于家庭,同学发小都将成为历史名词。
从名小到名初,同学之间要互相踩踏,成功进入的孩子背后都是一堆比拼后淘汰的孩子,初中到中考,竞争更残酷,输了就得去搬砖,家长里子面子都没有,孩子将来也会更辛苦,没有哪个家长会这么早就确定孩子的将来,所以都是铆足了劲拼命鸡娃。
咱们这个社会往前推三代,绝大部分都是劳苦大众,大家都是从穷光蛋到现在这种状态,所以非常推崇“知识改变命运”,这也让读书学袭变成了一件非常功利的事情,大家都崇尚成功学,而且成功的主要焦点都聚集在了高考上。以前还好点,能考上大学就算是光宗耀祖,现在别说是考上大学,就算是考上一本也会觉得是莫大的失败,仿佛人人都可以上985211,但其实每年高考近一千万人,实际只有大几十万的人有幸考上985211,只有百分之几的几率。
正是在这种成功学的误导下,让大家都不顾实际情况来挤高考这个独木桥,觉得只有这条路才能证明自己成功。结果造成了现在大学生过剩,本该去写字楼上班的大学生跑去养猪、种菜、当中介、卖保险,这些工作一个职高中专毕业生都可以轻松胜任。那些本该由师范生来当老师的职业被那些顶级大学的硕士博士生给占位,你说一个小学生需要这么高学历的大博士来教吗?这不相当于拿大炮打蚊子吗?
所以说我觉得国家的这个减负的政策非常正确,大部分人都是要干活的,要培养那么多精英干嘛?只不过大部分人都不信邪,觉得要去干活的人不应该是自己,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去争一下,要不然怎么能甘心呢?大家都拿5000块的工资,凭啥我儿子就要去搬砖,你儿子就可以坐办公室?
所以说虽然政策很好,即使完全落实了,私底下还是会竞争。既然竞争避免不了,那就要想办法,想办法跑赢大部分人,才有意义,否则都是陪太子读书,浪费时间浪费钱。
那么该如何跑赢大部分人呢?要不走寻常路,既然大部分家长都是直接拼孩子,那咱们就先拼家长,要站在更高的维度来考虑如何教育孩子,从“道”的高度才能超过大部分人,而不是从“术”的角度,和别人拼课程、拼教辅。
具体如果操作,可以看我的《》,里面有答案。
具体每个阶段家长孩子该干什么,在我的《》中都有涉及,想了解的家长可以点开下面的蓝色字链接了解详细内容。
这里是学霸爸爸长不大的公众号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转发给您的朋友,谢谢!同时,也希望您能点个赞,设个星标,方便第一时间阅读,同时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到其他群,让更多的家长看到。
粉丝想进微信群的扫码加微信进群,请注明:粉丝,孩子年级。
想买书的家长也请扫码加微信,请注明:买书。最近新出了几本初中资料合集,有兴趣的家长可以扫码加微信了解情况。
另外请大家不要加微信了啥也不说,问了也不回,现在加微信的家长比较多,为了不占空间,对于加微信后不说话也不回话的朋友直接删除,敬请谅解!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学霸爸爸长不大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减负对孩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