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静待花开,你得先埋下一粒“幸福的种子”
公号里的“猴叔”,平时也是个普通人。每当身边的朋友听说,我业余时间做了一个微信公号,而且还是一个关于亲子绘本阅读的公号时,大家的反映大致是如下几种:
“真有闲工夫,每周发两篇,你都啥时候写啊?”
“真厉害,你陪孩子看了这么多书,为了教育孩子,你也是拼了!”
“图画书不就是给孩子看着玩儿的嘛,有啥可研究的?你就直接告诉我,在哪儿买书最便宜!”

猴叔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并不“闲”,阅读和写作的时间是每天早上8点之前和晚上8点之后。我和儿子一起读书,还真不是为了教孩子点什么,也完全没有所谓“赢在起跑线”的野心,看书这件事,他喜欢我也喜欢,就这么简单。
那些希望通过绘本阅读来给孩子智力开发加分的家长,其实出发点是好的,猴叔希望通过文字的分享让他们慢慢转变观念,自己也能爱上阅读。而那些把绘本等同于电动玩具、新衣服、糖果等给孩子的物质奖励,只追着打折囤书,却没热情共读的家长,我想说你买得再便宜都是浪费钱,因为绘本亲子阅读的快乐,你完全没有享受到。

绘本里有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亲子共读对孩子和对我们自己分别有什么意义?猴叔以往的190多期帖子,其实一直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但当我前一阵读到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的理论著作《幸福的种子》一书时,发现老先生的话,每一句都说到了我的心坎儿里。原来猴叔在亲子阅读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想法,和大师的观点还是同声相契的。

“幸福的种子”,这是一个意义深刻的比喻。婴儿和幼儿时期,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的经历,就像埋在孩子心底的一粒“幸福的种子”,为孩子涂抹了性格之中最基底的颜色,为他们蓄满心灵之杯,塑造了一个一生中随时可以回归的心灵避风港。无论将来,他们在何时,何地,遇到何种人生低谷,童年时快乐幸福满足的共读体验,都会给他们安慰,帮他们疗伤,照亮生命中最晦暗的时刻。

松居直说:“图画书对于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一本图画书愈有趣,它的内容愈能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记忆里,在成长的过程中,或是长大成人之后,他自然能理解其中的意义。……以图画书为媒介,帮助大人与幼儿心灵相通,才是给幼儿看图画书的意义所在,所以图画书可以说是大人与幼儿进行心灵沟通的场所。”

一本童年时印象深刻的图画书,真的能埋下一粒种子,在未来人生的旅途中,开出绚烂的花朵。举个例子,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晚安,月亮》是享誉全球的经典睡前图画书。这本书在40年代诞生后的20多年里,都处在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没有引起太多读者的注意。然而在20多年后突然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并且销量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就是因为当年这本书的第一代小读者,在内心深处,对于躺在妈妈怀里看书中的小兔子说“晚安”这个童年时代的温馨片段,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为人父母后又想起了这本书,买来给孩子讲。而他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后,还会想起那些温馨话语和奇妙的画境。可见一本简单的图画书,能如此深入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甜蜜童年回忆的一部分。

松居直说:“我们不要武断地认为图画书只是孩子的读物,我希望母亲们也能从图画书中获得乐趣。图画书有其他书籍无法表现的趣味和美感。发现这种乐趣的成年人,比其他人多拥有一个快乐的世界。”后来,他还曾说过:“现在,我已经是八十多岁的高龄老人,每每有机会拿到一本图画书,从一个大人的角度去读它的时候,还会有种以前未曾体会到的新鲜感。我深信图画书并不仅仅是面向孩子的书,它也是面向大人,阐述深刻的寓意,令其深思的书。”

一本优秀的图画书,真的可能让孩子喜欢的同时,大人也被深深地打动。比如日本图画书作家佐野洋子的名著《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本书让很多原本只是机械地给孩子读书的妈妈,一下子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打动了。他们感动流泪之余,还会把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爱人或朋友。

松居直说:“孩子们长大以后,我才真正了解到,当时我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语言讲了那么多故事的意义在哪里。我也发现,通过念这些书,我已经在他们小时候,把一个做父亲的想对孩子们说的话说完了。”

现在父母圈里很流行一句话,教育孩子要“静待花开”。其实我们在一天天的共读生活中,已经给孩子心里(其实也给我们自己心里),埋下了许多幸福快乐的种子。我们不必担心,也无需焦虑,这些爱与美、善良与阳光的种子,早晚有一天会开花结果。我们和孩子彼此收获的,除了一串闪光的美好记忆,还有更加幸福完满的人生。

《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日]松居直著,刘涤昭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要静待花开,你得先埋下一粒“幸福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