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图画书告诉你:聪明的爸妈,何必跟孩子“斗智斗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猴叔讲绘本”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时刻——你正在教导、规劝或训斥你的孩子,他却突然冒出几句话来,把你问得张口结舌或理屈辞穷?

从儿子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允许他和我辩论,鼓励他质疑并反驳我,因此上述情况在我家里经常出现,却并不会让我很尴尬。每当儿子的“小道理”驳倒了我的“大道理”时,我总会反思:可能我们并不比孩子高明多少,只不过“游戏规则”是大人制定的,我们自己又扮演了裁判员的角色,这才得以居高临下地对孩子指手划脚。而我们的“规则”并不一定都符合孩童世界的逻辑,我们的要求也并不一定都符合孩子心智和能力的实际。所以每当我们亮出“红、黄牌”的时候,孩子一脸无辜的表情,就像球员碰上了吹“黑哨”的裁判。

假如有一天,规则变了,让孩子当裁判,我们当运动员,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能比孩子们强多少?孩子又会如何用吹哨的权力“报复”我们这些大人呢?

在现实生活中,这仿佛不太可能,但在这本《我爸爸很温柔,很听话,但是……》里,孩子找到了一个“报仇”的好机会——一大清早,儿子的懒觉就被爸爸的喊声吵醒,不得不爬起来陪爸爸去动物园。在动物园,爸爸一会儿想怪主意插队,一会儿变成东跑西颠的“撒手没”,时而用帽子逗大象,时而用手指试探食人鱼,为一个冰淇淋躺在地上打滚,为一个纪念品和儿子赌气……儿子呢,不堪其累地追逐爸爸,不厌其烦地说服爸爸,不错眼珠地盯着爸爸以免他闯祸。陪爸爸逛动物园真是件折磨人的事情,儿子说,不如干脆把爸爸留在动物园算了……

看完一遍,相信很多小读者的心里已经乐开花了。原来大人也会像孩子一样调皮捣蛋啊,原来孩子也可以照顾和教训大人啊。平日里被爸爸妈妈教训来教训去,堆积在孩子心中的委屈、不平、郁闷等负面情绪,在阅读中找到了一个快乐的出口。这有点像《别让鸽子开巴士》系列,总被大人用一个“不”字冷水泼头的孩子,可以痛快地对鸽子一声接一声地大喊:“不!”

这种角色反串带来的快感只是小读者较浅层的心理感受。更有意思的是,通过书中爸爸“贪吃”“贪玩”“乱要东西”的表现,孩子得到了一个重新看待自己内心种种欲望的机会。没错,这几样“毛病”就是从孩子身上嫁接过去的。但孩子应该为这些欲望感到惭愧吗?虽然并非所有的要求都应该得到满足,但孩子的欲求都应该得到我们的理解。孩子能自由地对爸爸妈妈表达他的欲求,这恰恰是安全感建立良好的体现。通过书中“爸爸”的这面镜子,小读者照见了自己,并且接受到一种积极的暗示:我想要东西的欲望、活泼贪玩的本性、管不住自己的表现,都是正常的,合情合理的,我不必为此感到羞愧!

这本图画书就是给小读者“报仇”和“照镜子”用的吗?也不全是,读这本书,还能帮助我们这些大读者了解孩子,“解套”自己。

书中描画的动物园,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园,而是孩子眼中的动物园,反映了他们心中的“理想国”。你想必已经发现了,在这个动物园里完全没有笼子,动物不是被人们观看的对象,而是和人们一起玩耍的朋友,甚至是与人类一样的工作人员。这很像安德烈·德昂的那本《了不起的一天》,孩子眼里动物并非异类,也不该被牢笼分开,而是可以自由地和人们一起玩耍。于是就有了检票的猫头鹰,搂着爸爸合影的火烈鸟、卖冰淇淋的企鹅、收集帽子的大象、当收银员的长颈鹿等等。在孩子的眼中,各种动物都可以成为伙伴,在孩子的心中,世界不该有那么多的界限。

很多家长总结“教育孩子就是和孩子斗智斗勇。”在这本书里,一切都反了过来,书中的儿子像个“小大人”,和“没长大”的爸爸展开了体力、精力、耐力和意志力的“斗智斗勇”。很多大读者在阅读时会对这个“大儿子”的角色产生代入感:这就是我们每一天和孩子的“斗争”场面啊!当家长很累,特别是当“斗智斗勇派”的家长,因为你不得不嘴里叼着哨子,眼睛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你不得不端起架子,站在一个永远正确的位置上。

在活灵活现地展现了“斗争”场景的同时,作者其实也在暗示我们“不斗争”的智慧。作者用角色大反串,生动地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孩子就应该是这样,你要是孩子的话,你也这样!我们再怎么说教、强化,也改变不了孩子的自然属性——活泼好动、欲求旺盛、情绪丰富、古灵精怪。

那么我们这些已经把哨子套在脖子上的家长,怎么能让自己“解套”呢?首先我们需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个平等的姿态。平等,意味着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大人不要高高在上,不要把孩子看成是发展尚不完善的个体,需要被教导、甚至是被修理的对象,更要不把孩子当成附属品,而要充分地尊重孩子是一个拥有独立的灵魂的“他者”,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欲求,允许孩子保持他本来的样子,鼓励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当然,平等不是单向的,大人理解孩子,孩子也可以理解大人。我们完全可以真实坦诚地向孩子表露自己的想法与情绪,包括疲惫与烦躁,私心与欲求(当然,没必要向书中的爸爸一样躺在地上打滚啦)。给孩子机会,让他们来了解我们,来安慰、帮助,甚至是管理我们。与其费尽心思地“搞定”孩子,何不彼此都把心底的情绪与诉求摊开来,再共同商量一下没看有没有双赢的、有创意的解决办法。

本书绘者克里斯·迪·贾科莫在北京签售
给孩子讲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不妨在按照原文读过之后,再把角色调换过来,把所有的“爸爸”换成“儿子”,“儿子”换成“爸爸”,再讲一遍。问问孩子,也问问自己:一正一反两个故事,你更喜欢哪一个?
《我爸爸很温柔,很听话,但是……》,文[法]科拉莉·索多, 图[法]克里斯·迪·贾科莫,翻译李旻瑜,广西师大社魔法象2016年8月出版。

克里斯·迪·贾科莫和中国读者在一起

猴叔讲绘本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一本图画书告诉你:聪明的爸妈,何必跟孩子“斗智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