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四种状态
关于认知有四种状态: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以及知道自己知道。
关于这几类状态的描述其实还是含混不清的,光从字面上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有点像玄学或禅学。下面结合娃的一些阶段或表现来简单说明一下。
有一些娃反应很快,学东西也很迅速,可以说是脑瓜子非常聪明,很多知识一学就会。这给娃带来了极大的自信,老师也喜欢这类娃,因为这类娃在课堂上可以一直跟上老师的节奏,老师上课也会比较舒服。
这类娃在小学阶段还是比较优秀的,考试成绩也一般都在前列,所以不仅是娃自己,就连家长也认定自家的娃是学霸。当然,这类娃确实是有做学霸的潜质,但到了初中后就未必一直有这种优势了。
这类娃在小学阶段因为优势明显,所以在学袭袭惯上面就会放松自己,家长也是同样的想法,所以他们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喜欢心算,不爱打草稿,然后对简单题非常轻视,喜欢做有难度的题。
在小学还好,脑瓜子聪明能补短板,考试成绩也反应不出来,但到了初中,光脑瓜子好使也不够用了。七年级还好,大部分还是代数和一次方程,到了八年级,等到一次函数一过,开始上三角形等几何时,就开始吃力了,等到了九年级开始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后,发现一上动点或数形结合的题就是懵的,等到后面圆与相似一出来,直接傻眼。
为什么会这样呢?脑瓜子不是好使吗?其实这就是属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作怪。什么叫“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以为自己知道,其实自己根本就没掌握,半桶水,浅尝辄止,忽略基础知识,觉得太简单,不愿意多练多做。人的大脑是“用进废退”的,意思是你用的多就越灵光,用的少就退化,就是这样。
我身边的有些初中生家长就经常跟我说,我娃上课都能听懂,难题经常也能做出来,考试时比他厉害的娃做不出来的难题他有时也能做出来,但为什么总是只能考90多分(120分总分),连100分都很难上?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根基不稳造成的,有些娃我也辅导过,这类娃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简单题非常不屑一顾,一看是 简单题就不愿意做,布置了也不做,没有熟练度,眼高手低,高估自己的做题能力,所以在初中这个以基础题为主的考试中,基础题总是要丢十几分,再加上熟练度不够,基础题浪费更多时间,留给难题的时间也不够,难题也不是每次都能做出来,所以每次考试扣个二十多分就是很正常的了。
关键是这类娃说了也不听,典型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类娃虽然最后也能勉强挤进好高中,但是仍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不认为问题是出在自己身上,只会找外在原因,粗心、看错是他们最大的托辞。但是到了好高中就不行了,刚开始考不过人家还是不服气的,觉得自己还是因为粗心、看错甚至是运气不好造成的,但一个学期都是这种情况,都是各个初中的学霸牛娃,为啥人家考试就不粗心、看错呢?凭啥人家就能每次运气那么好,每次考试成绩都能差距这么大呢?
这时有些娃会开始留心那些真学霸是怎么学袭的,看到人家那么优秀还比自己更加努力,这时开始反省自己,开始承认自己的不足,再来认真分析找出自己的真正不足之处,然后开始有针对性的训练。此时娃开始“知道自己不知道”了。
这类娃的脑子是够好使的,只不过是基础没打好,如果重新把基础知识打牢,那在高三是有很大机会再次崛起的,也就是很多人说的某某人突然开窍了。
经过高一高二的潜心钻研,努力补短板,实力一天天增强,此时在考试中可能还不是很突出,但整个基础打得非常扎实了,本身就具备做难题的实力,只不过高一高二还没有上综合性比较强的压轴题,所以成绩上还不显山露水,所以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已经足够强大了。还是以一种追赶者的心态在努力学袭。这就是“不知道自己知道”。
经过高三一年多轮复袭后,考试成绩越来越突出,逐渐走向第一梯队,此时的娃心态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自信,但早已没有小学初中时的那种盲目自信了,而是基于对自身的了解,对自己实力的了解,而且也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变得更加成熟。为什么真正有实力的娃考试很少考砸?因为所有的知识都在他的掌控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所以发挥非常稳定,成绩不会波动太大,最后如愿考上心仪大学。此时的状态就属于“知道自己知道”。
所以,经过上面的描述,想必大家都知道了这四种状态,家长们也可以分析一下,自家的娃处于哪种状态,该怎么来调整,尽量能达到第二、三、四这几种状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学霸爸爸长不大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认知的四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