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那谁家的小谁”——绘本中的“熊孩子”们

点击上方“猴叔讲绘本”可订阅哦!
六一儿童节到了,我们给孩子什么礼物呢?猴叔说:最好的礼物其实就是——多花点时间来陪伴孩子,观察孩子,聆听孩子,理解孩子。接受他本来的样子,让他勇敢地踏上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而不是成为第二个你,或替你实现未竟的理想,甚至做你口中“那谁家的小谁”。
“你看隔壁家的小白,人家见了大人都主动叫叔叔阿姨,你怎么不像人家讲礼貌?”

“你看王叔叔家的小红,自己给自己提要求必须考前三名,你怎么就没有上进心?”

“你看你们班的小黑,球踢得好,学习成绩也拔尖儿,哪像你,就知道在操场上疯跑。”

当孩子有一个(或一对)望子成龙的爸妈时,全世界的“好孩子”都是他的敌人,而他注定只能是爸妈眼里不成器的“熊孩子”。
但问题是——你的孩子为什么要像“那谁家的小谁”?如果孩子也问爸爸妈妈,为什么你们不像小黑的爸爸一样有钱,不像小白的妈妈一样模样漂亮身材好,大人该怎么回答孩子?孩子的人生,应该按爸爸妈妈设计好的模板去发展吗?还是要实现爸爸妈妈年轻时未竟的理想?抑或他人生目标就是要超过谁谁谁,当人上人?
作为一个男孩儿的爸爸,猴叔在心里一直装着一句话,并时常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来鼓励孩子——“I like you the way you are.”没错,绘本《小熊可可》中的一句名言,“我喜欢你本来的样子”。

每个孩子心理都埋着很多小种子,孩子成长中会自然而然地有一些种子破土而出,生根发言,父母只要观察、接纳、不扼杀,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就可以静待花开。而如果非要把孩子自己萌发出来的小苗当成杂草扼杀掉,给他种上我们选择的种子,比如钢琴、舞蹈、足球、数学、英语等等,再强行灌溉、施肥,那么受伤的一定是孩子心灵那纯洁的土壤,能开出什么样的花我不敢说,但快乐童年肯定是没了!
其实,在经典的图画书里,家长眼中的乖孩子其实并不多,倒是充满了各种奇葩的“熊孩子”,这些角色的活泼、可爱、调皮,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构成了图画书中一个快乐自由灵动的童年世界。

借六一儿童节的机会,猴叔带大家盘点几个图画书中典型的“熊孩子”,希望对各位家长有所启发,让大家能抛掉功利和世俗,静下心里,耐心地观察一下自己家的“熊孩子”,他的淘气中是不是有什么天才的创意,他的不听话里有没有合理的成分,再跟孩子说一句—— I like you the way you are.
1
《大卫不可以》
大卫,图画书世界中的头号“捣蛋鬼”。在大人眼里,大卫绝对是个淘气包,大人对他说“不”的事情,他反而一定要尝试,结果一再闯祸。犯错后,他落寞的背影和无助的眼神表明,他很难过,他其实不想这样。可几秒钟后,他又去进行新的冒险了。
 
宝宝小时候听父母对自己说的最多的词是什么?很可能就是“不”。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让,这个危险,那个别碰……多沮丧,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一次一次被浇灭,多遗憾,这个世界不是给充满好奇的宝宝设计的。可能我们需要偶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说“不!”
 
这套书对于父母的启示,就在于每集最后,大卫得到的那个大大的拥抱,和那句“我爱你。”爱,是最原始,然而却最伟大的教育。一切教育,都不要离开这个原点。《大卫不可以》,大卫·香农创作的大卫系列的头一本儿,翻译余治莹,启发2007年出版。 
2
《那一天我失去了超能力》
有个小宝宝,以为自己有超能力,因为他好像可以做很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比如:飞行、让食物瞬间消失、倒着在天花板上行走、和动物说话、在水下呼吸……超能力当然是没有的,超淘气当然是肯定的,但这个小宝宝最了不起的应该是他的超级想象力和超强行动力。敢想就够了不起了,这个宝宝不仅敢想还敢干,而且能巧妙地运用各种工具将“超能力”的想法变成现实。虽然他的魔术一直在穿帮,但我们依稀看得见,一个未来的大卫·科波菲尔正在冉冉升起!
 
书中的妈妈也没有封杀宝宝的“超能力”,这才使得宝宝在失去自己的“超能力”的那一天,却发现妈妈也具有“超能力”。其实能够容忍让宝宝在家里翻天覆地的淘气,能接受宝宝身心发育的过程中对家里的墙壁、家具、绿植、宠物、玩具的破坏,能够用一种“麦田守望者”的姿态既保护他的安全又不抑制他的天性活泼,这才是我们作家长的真正应该有的“超能力”。
 
《那一天,我失去了超能力》,文[法]米夏埃尔·埃斯科菲耶,图[法]克里斯·迪·贾科莫,翻译李旻谕,魔法象2015年出版。
3
《臭㞎㞎》
一只“叛逆”的小兔子西蒙,大人让他干什么事,他都回答“臭㞎㞎”。不过也多亏了他这个特点,才让兔爸爸医生知道他被大灰狼吞进肚子里去了。经过狼肚子“一日游“的历险之后,西蒙突然变了,开始正常说话了。大人没才高兴了一天,他又开始说——“屎球球”。
 
2岁到2岁半,宝宝进入第一个叛逆期,总喜欢跟大人拧着劲儿说话。有的宝宝喜欢什么都说“不”,有的喜欢什么都说“讨厌”。本书的主人公小兔子,则是一句一个“臭㞎㞎”。这句“臭㞎㞎”,究竟是同意呢,还是反对呢?其实就是好玩加捣乱。
 
本书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叛逆期儿童的一个典型特征,对于这个特征,大人们不用着急、更不用上纲上线,接受并等待他自己过去就行了。《臭㞎㞎》,作者法国人丝特法妮·布莱克,翻译武娟,蒲蒲兰2010年出版。
4
《我要大蜥蜴》
很多“熊孩子”都会突然对养宠物感兴趣,但如果你家娃想养的宠物是一只大蜥蜴怎么办?看看这个妈妈是如何与孩子沟通的,孩子又是如何说服妈妈的。为了收养蜥蜴,男孩要让妈妈相信自己聪明又成熟、寂寞又多愁善感,是生物专家和理财奇才……而妈妈在足够多的考验之后,满足了孩子的要求。
 
《我要大蜥蜴》展现了一种很好的亲子沟通方式:第一是平等,用互留便条的方式对话;第二是充分理解,各自讲各自的道理,努力倾听并理解对方的想法;第三是事先讲好规则和条件,让孩子认识到难度和代价;第四是鼓励孩子践行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简单说不。
 
《我要大蜥蜴》,作者[美] 凯伦·考芙曼·欧洛夫,翻译沙永玲,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
5
《迟到大王》
本书的主人公小男生有一个稀奇古怪的名字——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书的题目就直接告诉我们,这位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是个“迟到大王”。为什么他爱迟到?书中讲了他在上学路上的三次“奇遇”。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连续三天迟到,这当然让他的老师大为光火,他奇葩而无厘头的迟到理由更让老师压不住暴脾气,于是遭到了老师简单粗暴的惩罚。读完一遍,聪明的家长读者都能破案:这个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分明就是在上学路上贪玩因此迟到了,还编造了很不高明的瞎话。作者为什么要讲一个说谎话的“坏学生”的故事呢?
 
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不能被简单归纳为一个淘气的孩子或说谎话的孩子。我们要从他这些不找边际的“谎话”中理解他的内心世界。阿弗列德·阿德勒说:“孩子的人格是通过他们在环境中的行动表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来表现的。这绝不是说他在故意对我们说谎,我们需要意识到,一个孩子无意识的动机和有意识的思想间存在着遥远的距离。只有富有同情心,同时又能保持客观看法的旁观者才能跨过这个距离。”
 
伯宁罕画的这位简单粗暴的老师,显然没有跨越这个距离。各位读过本书的家长们,能否在孩子出现与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类似的言行不一的表现时,跨越这个距离呢?我们能否读懂孩子无意识的动机和背后潜藏的价值呢?《迟到大王》,作者是约翰·伯宁罕,翻译党英台,信谊2010年出版。
6
《看情况啰!》
一个叫玛丽亚的小女孩,很像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奥莉薇。正当她和爸爸就这个问题争执不下时,一块突如其来的口香糖进一步搅乱了她的心情。通过思考是否真的讨厌口香糖这个小问题,她似乎也解决了是否讨厌自己名字这个大问题。 
 
“看情况啰!”是爸爸的口头语,最后竟也成了玛丽亚的口头语。玛丽亚的爸爸,面对这个有点刺儿头的女儿,采用了一种无为而治的方法,没有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和孩子作无谓且无胜算的争辩,而是给她空间,让她自己思考,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在适当的时候帮她敞开思维,和她一起思辨与质证。
 
《看情况啰!》,文[墨] 何塞·曼努埃尔·马特奥,图[墨]玛加丽塔·萨达 ,翻译樊星,启发2011年出版。 
猴叔讲绘本
“猴叔讲绘本”每周两期,周二、周四发布。回复“目录”即可看到全部内容目录。

您和孩子如果任何问题要问猴叔,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回复信息与猴叔联系,您希望猴叔推荐哪本书,也可以告诉猴叔。业内人士交流,可直接与猴叔本人微信联系“WJ-SSP”。

长按图片,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猴叔讲绘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我不是那谁家的小谁”——绘本中的“熊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