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关于月亮和世界的儿童诗——《当月亮照耀全世界的孩子》

1952年11月,《逃家小兔》、《晚安月亮》的作者,美国的绘本大师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因为图画书创作的原因正在法国旅行,由于运动不当,她腿部的血管栓塞突然沿着血管跑到了心脏动脉,造成了致命的急症。

半个多世纪以后,人们从佛蒙特州某个谷仓的雪松木箱里发现了一些泛黄的纸稿,其中有一篇未完成的作品“Moon Shines Down”,这首不完整的诗作甫一拂去岁月的尘封,立刻散发出诱人的光芒。童书出版人、布朗的粉丝劳拉·明丘依照布朗的风格,补充完整了这部诗作,插画作者琳达·布莱克为它绘制了图画。“Moon Shines Down”这部遗作,在布朗辞世56年后再次获得新生,和全世界的大小朋友们见面。双螺旋新近将这部作品引入中国,并由阿甲老师翻译,形成了国内版的这本《当月亮照耀全世界的孩子》。

布朗的这部“Moon Shines Down”是一首关于世界的诗歌。在布朗的这部作品中,月亮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一个可以和我们互相凝望的对象,又是一个空间和时间的媒介。就像中国古代诗人所吟诵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样的月光联结起了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小朋友,各种景色、动物、风物、习俗,在同样的月光下一一展现。插图作者很好地演绎了原诗的这层意义,她把月亮画成金黄色的大球,还添加了一个可爱的小考拉角色。这只考拉既是诗人想象力的翅膀,也可以是小读者自己在情景中的代入角色。

在小朋友眼里,金黄色的大月亮,仿佛是一道任意门,而画中可爱的考拉就像小叮当,带着我们一起进行了一次神奇的时空旅行。从开满郁金香的荷兰海岸,到雪绒花点缀的阿尔卑斯山麓,从遥远东方的神秘国度,到法国外省的薰衣草花田,从澳大利亚的内陆,到非洲大草原上的部落村庄。最为神奇的是,当情景来到圣诞之夜,月光突然带着我们来了一次2000多年的穿越,白雪覆盖的伯利恒,那农庄里出生在马槽中的圣婴,当年的主耶稣和现在的我们,都曾仰望同一个月亮,也都曾被同样的月光轻轻抚慰。接着笔锋一转,又潜入深深的海洋,月光下静静睡去的各种生灵,都和我们一样是上帝神奇的造物。

这也是一首关于归属的诗歌。它的主题兼容了我们介绍过的《世界的一天》与《日月颂歌》。我们不必过分强调,却也无法回避这首诗的宗教情结。构成全诗的核心,是一篇儿童式的祷告词“我看着月亮,月亮看着我。神(上帝)保佑月亮,神(上帝)保佑我……”。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在这首祷告词的基础之上,衍生出了这首篇幅较长的诗歌,其中一唱三叹,反复吟诵的仍是祷告的核心——请上帝保佑月亮、请上帝保佑我,并请上帝保佑在全世界各地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甚至不同宗教信仰),但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的孩子们。

归根结底,这是一首诗。诗就要追求音韵的和谐,意境的优美;诗可以脱离插画而独立存在和欣赏。这部《当月亮照耀全世界的孩子》也可以这样来阅读。诗中颇多生僻的词语,很多即使大人也未必全知晓,像“鹳筑的房子”、“须德海边”、“鸸鹋”等,对于孩子来说,听不懂的词汇就更多了。

这首诗的原文也是如此,对于母语即英语的孩子来说,也有一些生僻词。这些不熟悉的词汇,恰好构成了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效果,而小朋友在听的时候,也不需要每个词语都明白确切的含义,很多词语我们只从音韵的角度来欣赏就足够有诗意了,就如同叶赛宁的“沙甘奈”、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海子的“亚洲铜”。我们要明白,这是诗歌,不是一本博物志。当然,如果孩子感兴趣,我们也不妨逐一为他讲讲书中涉及到的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生物特产,那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延伸阅读了。

《当月亮照耀全世界的孩子》,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文,琳达·布莱克图,阿甲翻译,双螺旋2014年5月出版。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猴叔讲绘本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一首关于月亮和世界的儿童诗——《当月亮照耀全世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