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恰到好处才是真
没有一个父母不爱孩子,但爱也是需要技巧、需要掌握分寸的。过度保护会降低孩子的适应能力,而过于“狠心”的爱让孩子恐惧,只有恰到好处的爱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何教育孩子是个艺术,不能套公式,也不是别人成功,你如法炮制就一定成功,因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
过度保护
会降低孩子的适应能力
父母真的要为孩子好,就要放手让他去做,自己在后面作后援。即便他失败了,这个教训也会使他终身不忘,他的一生会比那些从来不曾犯错的人过得有意义。
有一个老师告诉我,她班上有个小女孩,除了苹果,什么水果都不吃,因为家中只给她吃苹果。我听了除了叹息,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是“爱之足以害之”。 我们怎能保证孩子一辈子丰衣足食,有人伺候?教他独立生活,不依靠别人才是为人父母之道。尤其只给孩子吃某种食物的父母,更是限制了子女以后在新情境的适应力。因为动物天生就有“惧新症”,对于任何没有吃过的新东西都会害怕,会本能地避开它,这是一个演化来保护我们的机制。
对于智慧,现在的新定义是“在新环境中适应新情境的能力”。孩子有多元化的习惯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求,只给孩子吃某一种食物或把他保护得太好都不是正确的爱孩子之道。真正爱孩子应该是把他训练得在没有你的时候过得也一样好。从小培养孩子接受新奇东西的习惯,他以后才能接纳异己。
翅膀不硬不可强迫飞
如何教育孩子是个艺术,不能套公式,也不是别人成功,你如法炮制就一定成功,因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就把他推出去面对世界是件很残忍的事。所以父母不要让孩子小小年纪就遭受强迫分离的创伤。例如,孩子还没做好准备就上学,宝宝哭了硬是不抱他哄他……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惊吓与恐慌,带来长久的不安。
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乐,每天迫不及待地睁开眼睛开始新的一天,你就做对了,坚持下去,你的孩子会以亲密的亲子关系来回报你。
很多人误会了“独立”的意思,培养孩子独立,不是在他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硬把他推出去面对世界。被迫的独立是童年的创伤,是一辈子的不安全感。现在有好几个研究都发现:童年的不安全感会影响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无法维持长久的男女关系,也无法对性伴侣做出承诺。他们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疏离。孔子不是说“不教而杀谓之虐”吗?
过去行为主义盛行时,流行把孩子放在房子最远的角落一个人睡,哭了不能抱,抱他会增强他哭的行为,要等他不哭了才能抱。现在钟摆荡回来了,从老鼠实验上知道亲子分离的恐惧会影响大脑荷尔蒙的分泌,现在医生让婴儿的摇篮放在母亲卧房,使婴儿一张开眼就会看到熟悉的面孔,也鼓励母亲把孩子抱在胸前,让孩子听到母亲的心跳。我不了解我们的母亲怎么这么没有自信心,会随便听从人家的话而赔上孩子的幸福。
孩子一定要学会独立,因为父母不可能跟着他一辈子。但是在他心里尚未准备好,尚在恐惧不安,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的时候放手太快了,孩子一定会觉得是被父母抛弃了。
孩子要的是安全感。一个永远在那里保护自己的父母,是孩子情绪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安全感来源。学习独立与被抛弃是两回事,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安全感是情绪成长的基石。请让孩子准备好了再放手,也请让他知道“家”是一张安全网,有了它,走钢丝时就不需害怕;因为“家”让他无后顾之忧,是他永远的后盾。
-
zyuxian.com 正余弦儿童教育
-
-
-
-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父母的爱,恰到好处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