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谈起

为了方便您阅读,这篇文章波儿爸录了音,但得空还是要好好读读,图文版更精彩哦😂
文末可以看到《真.佛系父母》系列文章

2020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公众号推送的一篇文章,大概讲的是这么一件事儿:

一个车主发现车被划了几道,通过监控找到可能是一个10岁的孩子做的。孩子爸爸看了监控后也认为是自己孩子做的,但小孩却不承认。最后,孩子父亲赔款3500元了事。事后发现孩子情绪异样,民警很有心,细致分析后给孩子“平反”,车主退还3500元,皆大欢喜。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了解详情


看了这篇文章后,波儿爸在称赞民警负责任,表扬父亲有担当的同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如果没有清晰的影像资料,

如果没有负责的警察叔叔,

如果是一个不善表达的孩子,

如果有一个暴躁如雷的父亲,


这件事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个新闻里孩子的反应,只是一个颇为常见被父母误解、冤枉的反应之一,还有更加极端的,相信家长朋友们都有所耳闻,波儿爸就不提了。

“我才不是这样想的!”


对孩子的反应,有人会顺应潮流解读为“现在的孩子都是玻璃心!”,这话其实挺扎心的。

孩子在父母面前脆弱的原因是他们期待的是理解与呵护


然而,真的只用“玻璃心”三个字就可以为误解辩护吗?一个孩子的心应该是什么样如果真是那样,这还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吗?

孩子不是战士,在和平年代勇敢的心要用爱和耐心来灌溉


嘴上说着相信孩子,但行为上却……要知道孩子不听父母怎么说,只学他们怎么做。


误解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看看用过几个?


1. 希望孩子能早点达到父母的要求

让一岁的宝宝保持安静,让两岁的娃娃坐着学习,让三岁的孩子自己收拾的房间……当家长提出这些不切实际的要求的时候,不仅提前预订了自己的失望,而且也让孩子再一次体验了无法取悦父母的挫败感。


尽管如此,信奉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我们,仍不断要求孩子做一些,哪怕大几岁孩子都觉得困难的事情。换而言之,家长在要求孩子们停止做他们所在年龄该做的事情——做一个孩子


2. 当孩子没能满足父母要求时而感到愤怒

多大孩子只能做多大事儿。如果孩子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着急上火于事无补,再进一步要求孩子做更多就更不现实、也是不公平的。两岁的娃娃只能做两岁的事情,五岁的孩子怎么也不可能像十岁的少年,十岁的少年也不能像成年人一样的思考和行动。


对孩子超前教育和提出更高的要求,是不现实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个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是有限的,如果父母的期盼超出了这个限制,无非就是给彼此添堵,没事找事。


3. 认为孩子的动机充满对家长权威的“挑衅”

孩子没能按照父母的要求行动时,很少有家长会从孩子的角度去客观思考、理性分析,去找到真正的原因。更多的家长会想当然的认为这是孩子故意,在“挑衅”


如果客观去分析,孩子所谓“挑衅”行为,也许是因为生病了、肚子饿了、身体累了、有地方感到疼痛,或者是有一些隐性的原因,比如食物过敏或者高度紧张。家长们常会被愤怒冲昏头脑,忽视了这些客观因素,仅仅从去孩子的“品行”上面找问题,认为孩子屡教不改,“欠收拾”。


4. 不愿接受我们的孩子只做一个普通的孩子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奔波于家庭和工作之间的我们,对于自己小时候能有多少记忆呢?于是,记不起孩提时代“傻样”的老父母,会用自己“以为”孩子的样子来要求自己的孩子,但这有可能是成年人才会有的样子


一个健康的孩子会唧唧歪歪说个不停、会吵吵闹闹high翻天、翻脸比翻书还快、注意力比耐心还短。所有的这些看上去都是问题,但它们又都不是问题,大部分都是正常孩子该有的特质。


反之,社交网络上广为流传对孩子的各种期许、和推崇的完美行为,兴许才是有问题的。


5. 本末倒置,让孩子体谅父母

我们期盼孩子迎合父母的需求,比如让我安稳的睡一觉;我们期盼孩子随顺父母的心愿,比如体谅父母的不易,好好学习乖乖听话。


我们不仅没有坦然接受为人父母本应主动满足孩子需求事实,反而会去要求孩子来迎合父母的需求。因此,我们会因为孩子无法达到自己的需求而感到无助和沮丧,甚至会忽略我们面对的仅仅是一个孩子,和孩子的需求!


6. 当孩子犯错时过度责怪和谴责

小朋友们极度缺乏生活经验,这造成他们难以避免的会犯错,会“不靠谱”,因为孩子们本身就没有所谓的谱。无论在什么年龄,犯错都是学习过程的必经之路,如果您不信,请回忆一下您学开车的时候😂


在小朋友犯错的时候,我们不仅没能去理解、去帮助他们,反而会去责备他们,好像他们学什么都应该一次就做到最好。是人就会犯错,孩提时代犯错更是天经地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被孩子犯的每一个错误、每一次不守规矩、每一次“不靠谱”的行为而“触动神经”,我们会感到不快、失望、郁闷,甚至会大吼大叫


嘴上说着可以理解孩子都会犯错,但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错误各种负面反应,这样做到底是谁“不靠谱”呢?


7. 忘记“软暴力”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

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接受了体罚对孩子有很大的伤害,暴力是错误的。但很多家长却忽略了“软暴力”——怒不择言的当众责备、数落甚至辱骂,会给孩子带来的伤痛。


尽管“软暴力”所带来的伤害与暴力相比毫不逊色,但屈服与“软暴力”的孩子都会深信——这都是自己的错


8. 父母忘记爱与温柔的治愈功能

忙碌的我们忘记了通过一个温暖的、紧紧的拥抱,一句发自真心的“你是我最爱的宝贝”,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深深的、没有条件的爱。这样的爱在维护孩子的自尊心的同时,也使他们充满安全感,让他们深信父母不会因为他们的错误而不爱他们


当孩子犯错时,如果记爱与拥抱,便落入了

(父母责骂->孩子紧张->错误行为->责骂升级)

这样一个可怕的负面循环。


9. 忘记自己的行为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对孩子来说,父母怎么说并不重要,父母怎么做才会真正的深入幼小的心灵,留在他们一生的记忆中。父母因为孩子打了其他孩子,选择通过打他来教会他——打人是不对的(说实话,这句话写出来波儿爸怎么都觉得有点不靠谱)。事实上,这是父母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告诉孩子打人是对的,至少是对有权力/能力这么做的人来说。(试问有多少校园暴力的施暴方是家庭暴力的受虐方呢?)


只有通过平静随和的交流,和孩子一同分析对错来解决问题的父母,才能够教会孩子如何像成年人一样处理问题,而不是只会用暴力解决问题。从错误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对孩子来说非常适用,因为对孩子们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实践——通过犯错来学会正确


10. 我们只看到孩子外在的行为表现,而忽略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和善意

当孩子的“不靠谱”让我们感到失望时,最应该做的是往好里想。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不管是司空见惯或是不可思议),父母都需要基于孩子当前的生活经验,尽可能的从好的、善意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行为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


如果我们总是用善意来理解孩子的行为,孩子以后也总会展现自己的善意,孩子会成为父母口中的样子


至此,波儿爸总结了误解孩子的十种方法。真相只有一个,但误解却有很多种,因此难免会有漏网之鱼。但不管误解孩子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却总能给孩子带来“异曲同工的伤害。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孩子都没有新闻里的幸运,没有负责的警察叔叔,也没有7X24的视频监控,那么谁来证明他们的“清白”?


愿亲子关系中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误解


通过本文的创作,波儿爸学到了:

1. 亲子之间的平等,并不是要求他们像成年人一样的“靠谱”,而是父母要学会“蹲下”——从孩子的角度思考!

2. 容忍孩子的错误并不是溺爱,而是给他们学习的机会与成长的空间;

3. 慈悲为怀,如果做不到用善意看待一切,那至少用善意看待孩子的行为。




如果您第一次遇见爸爸堂,请先查看《》


在孩子养育过程中有困惑和疑问?欢迎和波儿爸交流 (微信:Mrsansheng,注明爸爸堂)


关注“爸爸堂”公众号回复:

爸爸堂”获得波儿爸讲座《幼儿养育的心得与实践》

非凡四步”获得《波儿爸非凡四步》养娃不易严防自爆

健身”获得高清版《波波熊儿童自重健身路线图》

指南”获得《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北体”获得北体大发布的《学龄前儿童运动指南》

工作重点”获得工作中应抓牢的五个重点

工作重点分析”获得工作重点时间管理分析举例

时间表”获得波波的暑假作息时间范例

学习风格”获得根据学习风格科学鸡娃的方法


  我用心原创,您顺手点赞👍,点亮在看⬇️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爸爸堂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从《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