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教子法:悲观是生命中最可怖之敌

 


梁启超把子女看做是平等亲爱的朋友。因为行踪无常,他常和孩子们写信交流,所谈话题甚广,文学、历史,家常,人生无所不谈,总是亲切自然,不装不端。这位“纵笔所至不检束”的文字豪杰在给孩子们写信时,却是罕见的温柔、啰嗦、流水账,称呼也全是“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老beby”“达达”“忠忠”等,发自内心的亲昵。他给子女很多建议,却并不要求他们一定照办,即如思庄选专业,他一开始希望她选学生物,写信劝勉,后来了解到她没兴趣,便又写信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旧式的父母,总免不了架子和面子。在孩子面前,以长辈和权威自居,而不会平等交流。维珍集团创始人布兰森回忆其创意无限的起源正是其开明的家庭。“父母双亲一向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我们,认为我们的看法跟他们一样有价值。”“总是鼓励我们独立思考,很少给我们指指点点地提意见——除非我们要求他们提供建议”。

  梁启超对子女总取乐观鼓舞的态度。思庄未能立进大学,他说“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的厚越好”。她勉励孩子们“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惟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身不许它侵入。”思成担心欧洲学习数年专做呆板工夫,恐怕变成画匠,他便劝慰宽心,“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无独有偶,柳传志的父亲也是这样的态度。柳在回忆父亲时感慨不已,“我17岁那年,突然面临严峻的考验,您和妈妈对我说,‘我的孩子不管做什么,只要做一个正直的人都是我的好孩子。’这句话是多么刻骨铭心,刻骨铭心!爸爸您知道吗,就这么一句话,指导我好好走过了40年的路程!”

  梁启超对子女常给体贴细致的帮助。他教导思庄做学问别耍孩子气,做人却要带几分孩子气;为思永联系考古专家;为思忠约请西点军校推荐人;牵挂最多的似乎还是思成,指导他《中国宫室史》、《中国美术史》的写作,为他谋清华的教职,尤为操心的还是他和林徽因的婚事,推荐婚礼的地点,约请嘉宾,准备聘礼,筹划新房,还细心嘱咐结婚后第二天要到领事馆向两家祖宗及父母双双遥拜。

  收录的这些家信都写于上世纪20年代,从中窥见的是一副父慈子爱的动人图景,梁启超心疼儿女,儿女也敬爱他,个个“拿爹爹当宝贝”,并以出色的成绩告慰父母。此前几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在其中提出了为人父母者的三个核心:一是理解,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二是指导,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三是解放,使子女成一个独立的人。对应于此,梁启超真是一个难得的好父亲的典范。

  但环顾周围,多少父母还是祸害,而子女还是其奴隶?多少家庭关系仍是畸形、变态与扭曲的?在考学时,恋爱时,创业时,很多父母成了子女自主选择的最大阻力,而很多子女一方面委曲求全,在“孝”的重压下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又谬种流传,在将来把这一悲剧继续向下传递。鲁迅说: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比照今日,前者便是屡见报端声名狼藉的豪门恶少,后者便是深夜电台情感热线里哭诉被父母棒打鸳鸯的屌丝男女。

  不管世相如何,觉悟了的父母都应该学习梁启超,“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1. zyuxian.com 正余弦儿童教育
           


     

     
     

      

     
      

    儿童早期教育指导中心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梁启超的教子法:悲观是生命中最可怖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