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加掌柜微信,领取新书福利!
后台回复苏轼、李白、杜甫,读精彩文章
“太初有字。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夜雨、暮雨、朝雨、微雨、疏雨、残雨、寒雨、烟雨、春雨、秋雨、山雨、芭蕉雨、梧桐雨、杏花雨、清明雨……
或纤细绵柔,或明丽清润,或朦胧迷离,或迅疾狂骤,或凄清冷寂。
陆游生命中最难忘的一场雨,则降落在835年前的一个春天。
那是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陆游居住在家乡山阴。
此时的他已六十有一,两鬓萧索,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一隅蛰居,转眼便是五年。
也在这一年,陆游被授予了严州知州的职务,即刻奉召入京。
陆游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百无聊赖之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名作——《临安春雨初霁》。
官场诡谲、人情冷漠,谁又令我骑着马儿来到京都,沾染这一身繁华呢?
一个失望太久的人,很容易会对一切希望都心怀疑虑与忧惧。
于是面对朝廷突然的征召允官,这位毕生怀揣以身许国的白发苍苍的老者,最先发出的却是悲凉的叹息:
次日清晨,江南深幽的小巷里,忽传来阵阵绵软的叫卖杏花的声音。
极其清新隽永的语言,如诗如画般的意境,美得令人心醉。
绵绵春雨,有如诗人不绝的愁绪,淅淅沥沥、滂滂沱沱、点点滴滴,总也不尽。
据说张芝擅长写草书,但平时只写楷书。有人就问他原因,他回答:“写草书太花时间了,所以没工夫写。”
陆游在这里反用其意:在这样明艳的春光里,我却只能蜗居小楼,写草书来消遣时光。
极闲适恬淡的境界,背后却是诗人多事之秋却只能消磨时光的牢骚与感慨。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的一生中,除了有极短暂时间曾心情舒畅地为恢复中原奔波,大量岁月都是在投闲弃置中消磨掉的。
唉,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我洁白的衣衫,清明到来前,我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居呀。
“素衣莫起风尘叹”一句,隐含着诗人不愿被官场污浊同化的信念。
“犹及清明可到家”,看似是诗人生出了归隐田园之意,内里却仍是对国愁家恨无法忘怀的叹息。
整首诗写得低徊哀婉,既无“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壮怀激烈,也无“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沉郁苍凉,却恰如那春雨绵绵般,不知不觉,便浸润了人心。
写下这首诗后不久,陆游终于还是接受了严州知州的职务。
宋光宗即位后,陆游又屡次上疏,请求减轻赋税、修缮兵备、培养人才,为恢复中原做准备。
他的这种种“不合时宜”的做法,终于激怒了朝廷里的主和派。
他们群起而攻之,陆游被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官,再次离开京师。
此后陆游虽又被召入京,然而恢复中原的梦想,却已然遥遥无期。
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陆游病榻弥留之际,留下人生的绝笔——《示儿》:
我原知道,死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同我无关了;然而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一日啊!
当大宋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
公元1279年,陆游死去69年后,崖门海战,赵宋皇族八百余人跳海自尽,十万军民蹈海殉国,南宋彻底灭亡。
公元1299年,在南宋灭亡20年后,也曾有一个诗人,写下了一首听雨词,将国破家亡的万千凄怆凝于词作中,为南宋王朝谱写了一曲不无动人的挽歌。
雨的滋味,与人生的滋味,竟是一般的千回百转、无法言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但总有那样一些人,他们愿意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先走一步,让世人明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点亮【在看】,为那些中国的脊梁,为你我不变的爱国初心。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叶寒。后台回复签约作者即可了解重酬征稿详情,转载请联系授权,加入诗词世界粉丝群,可以添加诗意君微信。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诗词世界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诗人深夜失眠,听了一夜春雨,写下一首绝美宋诗,惊艳后世8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