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后台回复“视频”,关注“诗词世界”视频号
后台回复苏轼、李白、杜甫,看精彩文章
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
日升日落,月圆月缺,黑暗光明,欢乐愁苦,总是联翩登场。
接受生命中会有的缺憾和黑暗,放下对圆满的苛求,才会活得更加自在。
在这一点上,苏轼总能用他的诗词,给我们以无限抚慰与启示。
这是一个明月皎皎的夜晚,苏轼一人把酒对月,将心中的愁苦尽数吐出,也把内心深处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给我们看。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这是苏轼笔下的明月,清冷、皎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人生通达的智慧。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彻骨缠绵的思念。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这是送别友人的不舍。
他总能在这轮亘古的明月里,书写关于生命的种种情境。
“酒斟时、须满十分”,月明人静,苏轼一人,美酒盈樽。他望着长空,空旷神秘,不由陷入深沉的思索。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诗人说,你看呀,这人世间,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可是这些名呀利呀,其实都如浮云一般,变幻莫测,你根本没法牢牢抓住,只是白白地耗费了心神。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一匹快马驰过缝隙,像击打石头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像是一场短暂的梦,一瞬即逝。
“隙中驹”,来自《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石中火”,来自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中的“石火光中寄此身”。
“梦中身”,来自《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
而这三个譬喻,都阐明的是一个思想——“人生如梦”。
这也是苏轼的词作里反复被表达的一个主题,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一些读者也许会问了,“人生如梦”,这不是很消极的一种思想吗?苏轼那么豁达乐观的人,怎么会写出这样的诗词?
诗词君想说的是:盲目的乐观,同一味的悲观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很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兹杰拉德的一句话:“但凡是个敏感的成人,生来就有资格郁郁寡欢。”
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们似乎是无法怀有些许悲观的思想的。
因为大家都说,那不好,那是不对的。可是面对这多愁多恨的人生,面对共有的死亡的结局,郁郁寡欢不是最最寻常的吗?
乐观当然好,可是活着本身,是无法仅用乐观便能全然抵挡的。偶尔的悲观,让我们能用更加真挚庄严的态度,去面对生命,让我们愿意去思考一些人生更内在的东西。

如果说“人生如梦”是对人生虚无一面的接受,那么下阙的“且陶陶、乐尽天真”,就是在接受之后的放下、自我解脱。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苏轼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
于是有了接下来的一句,“且陶陶、乐尽天真”: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来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吧。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究竟何时,能够真正地归隐田园,不再为国事操劳,不再为仕途费心。
到那时,我就做一个闲人,有琴可弹,有酒可饮,有山水可去赏玩,听着溪水潺潺,看着白云悠悠,就很知足了。
这些无比诗意的画面,其实并不在别处,就在苏轼的心底。
他是心中自有桃花源的人,哪怕孤立浪头之上,雨打风吹,他自有他的解脱之法、自在之姿。
苏轼一生的境遇都很坎坷,他也经常会有心情苦闷的时候,会在词作中宣泄自己的抑郁不平。可是词作的整体基调,却永远是开朗明快的。
有痛苦,有困扰,有不平,却从不沉溺,不自甘堕落,总是积极地寻求自我解脱之法,这才是苏轼乐观的真相。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叶寒。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后台回复签约作者即可了解重酬征稿详情,转载请联系授权,加入诗词世界粉丝群,可以添加诗意君微信。
你若喜欢,为【诗词君】点个在看哦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诗词世界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苏轼半夜睡不着,在月夜写下一首词,超然豁达,结尾18字引千古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