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回流鱼读书会,请加微信:fishbook027
2月伊始,一个叫贾浅浅的诗人,从诗歌殿堂的幕后走向了台前。
这一切,要从天津文联下属的文学评论刊物《文学自由谈》,在公众号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起。
这篇文章叫做《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作者是唐小林。
文章里,唐小林用词激烈,以“恶心人的诗”、“肮脏恶心的垃圾文字”、“白开水式的‘浅浅体’诗歌”、“把无聊当有趣,把废话分成行”来评价贾浅浅的诗歌。并把各大刊物发表其诗,各著名诗人、评论家褒奖其诗,归结为“溜须拍马”,为“文二代”“保驾护航”,因为贾浅浅的父亲,正是著名作家贾平凹!
迅疾10万+的曝光量,让贾浅浅以及她的诗歌迅速登上热搜,并由此引发了全网的口诛笔伐。
当然,以上只是唐小林批评文章里所引用的诗歌。贾浅浅诗集里,也有很多不同风格的诗歌,大家可以看看这些比较正常的:
2、作为著名文学家贾平凹女儿的她,所收获的荣誉、成就是否实至名归?
学术的“诗歌水平究竟如何”,涉及到的是一个“文学接受”的问题。
也就是说,作品发表出来的那一刻,就不再仅仅是作家自己的创作了,读者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
读者的立场、角度、价值观、文化修养、社会地位、阅历,都在影响着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思想、对作品的评价。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至于第二个问题,孟子曾在《孟子·万章下》里提出了两种文学批评的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认为,作品和作家本人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只有了解作家的思想、写作背景等,才能客观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
但是这也由此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作家本人的品格优劣会极大地影响人们对他作品的评价。
最突出如:唐朝时的宋之问和元稹,两人都“才高”而“品低”。品行的低劣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他们诗文评价的偏低。
宋之问和沈佺期,并称“沈宋”,才华上宋之问还更高一筹,但世人对宋之问却往往鄙视得多。
元稹和白居易都才华横溢,并称“元白”,但白居易的文学地位就是比元稹高出不知多少。
回到贾浅浅的事件中来,人们对贾浅浅责难的一个点,还在于她是大作家贾平凹的女儿,一个“文二代”。
就像“星二代”一定会被人追问:你的星途路上,父母肯定助益颇多吧?
“富二代”总是会被质疑:你的事业成就,有多少是借了父母的光、托了父母的福?
作家的身份背景,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家在作品里想要表达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会成为一个天然的沟壑,阻止我们去纯粹地靠近作品本身。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认为,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而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
断章取义,或者片面地、字面地去理解作家的作品,都是不可取的。
在贾浅浅的事件中,唐小林截取了她的好几首诗歌,而这些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的导向——偏“俗”。
但是如果我们看了她的其它几首诗歌,如《风吹过时间的河流》、《木槿花》、《朱鹮》等,会不无诧异地发现,两者给人的感觉是迥异的。
从80年代全民诗歌创作的高潮以后,诗歌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它经历了由群体化写作到个性化写作,经历了由宏大叙事到日常化叙事,经历了从理想到现实……雅与俗的对抗,权力、市场、物欲对诗歌的侵入。
我们在读所有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承受的苦难,也在读人类精神结构中永恒的尊严与优美。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叶寒。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后台回复签约作者即可了解重酬征稿详情,转载请联系授权,加粉丝群后台回复加群。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诗词世界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贾浅浅爆红,引发全网口诛笔伐:当我们读诗的时候,我们在读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