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参加回流鱼读书会,请加微信:fishbook027
后台回复苏轼、李白、杜甫,看精彩文章
陆机在《文赋》中写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壮观的天地与厚重的时空感,一同涌进人的心灵,最是能让人生出深深的感动,生出一种昂扬的胸襟与抱负。
一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寥寥20字,却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头两句,一写山,一写水。
一轮落日正依傍着西山慢慢沉没,滔滔江水奔腾咆哮着滚滚向东。
诗人仅仅用了10个字,便将这万里河山缩于尺幅,是何等的恢弘阔大。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后两句由写景转入说理。
如果你想把千里之外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两句诗因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议论,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首诗更年年入选小学课本,成为许多小学生的启蒙诗。
它教给我们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胸襟与抱负,是要去攀更高的山,走更远的路,看更美的风景,过更好的人生。
而这种永远怀揣着自信与魄力的人生态度,正是盛唐气象最好的反映。
史书上关于王之涣的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出身望族,自幼聪颖,仕途坎坷,是盛唐边塞诗人中的代表人物。
流传较广的,是他与王昌龄、高适等的一则逸闻趣事——《旗亭画壁》。
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便相约一起到酒楼畅饮。来到酒楼时,恰巧有四位梨园女子,正在演奏曲目。
“我们三个如今在诗坛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没能分出个高低。不如我们今天来比一比,谁的诗歌被唱的多,谁就最厉害。你俩儿看怎么样?”
王昌龄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了一道,说:“这是我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高适伸手画壁:“这是我的《哭单(chán)父梁九少府》。”
王之涣可没那么轻易服输,他指着几位歌女中最漂亮的一位说:
“你俩看着,如果这个最有气质的歌女唱的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要是唱的是我的诗,你俩可要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了。”

王之涣这下得意极了,揶揄王昌龄和高适道:“啦啦啦,是我的《凉州词》,你们这两个手下败将还不快拜我为师。”三位诗人都开怀大笑起来。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又名《出塞》,是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是边塞诗中的极品。
它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展现了边塞地区的壮阔荒凉,气势阔大,慷慨而不沉郁。
“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由近及远,眺望黄河,但见那汹涌澎湃的河水竟如一条玉带般,迤逦地飞向云端。
一个“上”字,将黄河的蜿蜒无际、上接云端淋漓地描摹了出来,想象可谓奇伟。
“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一座寂寞的孤城横亘于阔大的画卷之上,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更加见出孤城地势的险要,处境的孤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表面上是写边地苦寒,实际上却含蓄着无穷无尽的乡思离情。
可即便是写乡愁滋味,整首诗也全然没有衰飒颓唐之感,反而因其气势的恢弘阔大,呈现出一种慷慨悲凉的情调。
据说清朝的慈禧太后,对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喜爱得紧,就要一位书法很好的大臣将这首词写在檀香扇上。
谁知这位大臣实在太紧张了,写的时候,竟然少写了一个“间”字。
慈禧太后很快就发现了,立刻召这位大臣过来,拉长了脸问:
“老佛爷,臣没有漏字,只是将这首诗略作调整后,重新断了句。不信我念给您听。”
慈禧反复读了一遍,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就放过了这个大臣。
大臣凭着机智逃过一劫,不过诗词君却觉得相比原诗,重新断句后的词,逊色许多。
诗词都是讲究音律的,断句后的词,音调更谐婉些,却不及原诗读起来更为铿锵有力,也便缺少了原诗那恢弘阔大的气势、苍凉悲壮的胸襟。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叶寒。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后台回复签约作者即可了解重酬征稿详情,转载请联系授权,加粉丝群后台回复加群。
你若喜欢,为【诗词君】点个在看哦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诗词世界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这个大唐牛人,仅凭两首诗独步千古,年年入选小学课本,慈禧都是他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