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写雪的一首小诗,少有人知,寥寥20字,却写尽了离别的销魂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买卖二手书,请关注回流鱼公众号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有一段很著名的论述: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于是,同样是写天地间纷纷扬扬的雪花,在柳宗元笔下,是无边的清冷孤绝。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在白居易那里,却是三五知己、红炉美酒,令人生出融融暖意。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在边塞诗人高适笔下,雪却带着一股浑厚的苍茫,弥漫整个天地,让人的心胸都为之激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


而在宋人孔平仲那里,漫天风雪,则化作纷纷离愁,将诗人重重裹挟。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作者孔平仲,生于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是北宋诗人。


治平二年(1065)他考中进士,此后他历任密州教授、秘书省校书郎、衢州军事推官等。后来他因被言官参劾元祐时附和旧党,而被削官,后来又被贬到惠州。


这首《寄内》应当便是写于诗人赴惠州途中。


“寄内”,这里的“内”指的应是诗人的妻子,是一首寄给妻子的诗。


这首诗正确的叙述顺序应当是: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诗人走在山路上,天将暮了,行人日渐稀少。群山深处,一片寂静,唯有北风怒吼,大雪深深。


诗人于是想把途中看到的景色,说给妻子听。因着这种思绪,他突然思念起了家人。



但是诗人却故意将诗句倒转,而这正是诗人的匠心独运处。


由途中景色,想到家人,固然是一种最普遍的写法,却也失于平铺直叙,而缺少波澜。


而诗人的这种写法,前两句“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诗句中说“途中景”,但是是什么样的景色呢?诗人没有说。


诗句中又说“别后心”,但是“别后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诗人同样没有说,这样就能引起读者兴趣,也有助于情绪的铺垫。


到后两句“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诗人以景色描写来结尾。


丛山深处,风雪之中,日暮之下,是诗人这一个孤单的行人。



看似只回答了前面的第一个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都回答了。


诗人是想告诉读者,景即心,心即景,那风景正是诗人内在情绪的外在映照。


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诗人因为被贬,不得已离开家人亲友,内心是凄楚悲伤的。


于是便在诗人的这种目光里,旅途中的景物也都变得萧瑟凄冷肃杀。


而以景色描写来结尾,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如同中国水墨画的留白般,带给人绵长的韵味,让读者能够去细细领会言外之意,韵外之致。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叶寒。后台回复签约作者即可了解重酬征稿详情,转载请联系授权加粉丝群后台回复加群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学习计划

你若喜欢,为【诗词君】点个哦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诗词世界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宋人写雪的一首小诗,少有人知,寥寥20字,却写尽了离别的销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