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走在上班路上,两边人行道上的树木有黄叶纷纷而落,单薄的衣衫已不能抵挡秋风的寒意,又是一年的深秋在悄悄走近。
只是,有些“凉”是天气的凉,有些“凉”却是人生的凉。
天气的凉,尚且可以用添衣来取暖,人生若是满布凉意,又该用什么来取暖呢?
那大约是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淳熙十四年(1187)间,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在上饶带湖。
人人都渴望闲居的岁月,“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悠闲自在,多好。可对辛弃疾来说,那却是他生命里最煎熬的一段时光。
眼看着金兵的铁蹄踏上中原的寸寸国土,眼看着大宋的百姓颠沛流离、心惊胆战,他有心杀敌报国,却无奈不得重用,一位带着斗笠的“稼轩居士”就此问世。
中原板荡,神州陆沉,此时的“闲”又该是多么滑稽与凄凉呀!
为了排遣心中愁绪,他常常到博山游览。便是在这里,他写下了那首有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词人站在博山道中,他纵目去望,博山的风景优美啊,可再美的风景,入得了眼,却入不了心。
他想到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最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也要强自说愁。
而今,终于尝遍了忧愁的滋味呀,想说些什么,最终却只有淡淡的一句“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整首词,少年时的不知愁苦,与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已如鲠在喉,无法言说,两相衬托,更加让人生出浓重的悲怆之感。
他想起了自己一生中的黄金时代,那已遥不可及的少年时光呀。
他仿佛能看见那个雨势如洪的夜晚,他亲自率领着50余名铁骑,一路星月驰骋,直抵济州金军大营。
刀光剑影处,血肉横飞。他硬是凭着一股血性、一身勇武,化身死神,收割着金兵性命。然后生擒叛徒张安国,全身而退。
待他一路押着叛贼,过淮渡河,来到临安,他的英雄事迹已在城中传遍。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在一首名为《鹧鸪天》的词作里,他曾意气风发地写道。
那时的他是从心底里的自信,自信自己抗金复国的胆识与谋略,自信金人的侵略者总有一天会被赶出中原的领土。
他有的是悲愤,有的是热血,有的是激昂,却唯独没有忧愁。
这20多年里,“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这便是他坎坷的仕途之路。
他上《美芹十论》,上《九议》,他是老百姓眼中的“辛青天”,可在朝廷眼中,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他胸中有团团燃烧的烈火,迎来的却是一盆盆冷水,欲要将这热火浇灭。
他以为自己该是有千万句言语想要诉说的,可原来,愁到最极处,竟是欲诉难言,欲语还休,唯有淡淡的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后来越来越喜欢“少年”这个词,“记得早先少年时”、“少年游,杏花吹满头”、“少年不识愁滋味”。
清早起床揽镜,鬓发间不知何时又添了几丝白发,眼角又爬上了几多细小的皱纹。原来不知不觉间,我们早已走过了青春,少年时的光景竟已远得如同隔世。
这才晓得,“少年不识愁滋味”,原是与“人生若只如初见”一般的,逼人的苍凉冷意。
只因说出这一句话时,人生已再回不到初见的时候,而我们也再不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人。
由少年而至中年、老年,生命中的愁苦只会体味得愈加真切,可能说出口的愁苦,却已越来越少。
长大后,哪怕遍体鳞伤,身上的负担重逾千斤,也只能咬咬牙,继续向前走。
生命中的风霜早已教会了我们,何谓忍耐,何谓真正的成熟。
“却道天凉好个秋”,原来,不知不觉间,我们生命的年轮已走过好几圈,早已变得无比坚韧。
就像是那飒飒西风中昂然挺立的大树一般,哪怕枝叶在秋风中萎尽,枝干却依然挺拔,瞻望四方萧条,沉静地等待春的来临。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叶寒。后台回复签约作者即可了解重酬征稿详情,转载请联系授权,加粉丝群后台回复加群。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诗词世界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用7个字,写下了宋词里最苍凉的一个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