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苏轼的那一年,应是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
一场“乌台诗案”,将苏轼送往了他人生的转折口——黄州。
后人有公论:被贬黄州是东坡政治生涯的低谷,却是他精神历程的一次升华。
正是在这里,苏轼留下了如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这些气势宏大、高远旷达的词篇。
而那首流传千古、安慰后世无数人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样写于此时。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词前有一段小序,记述了词人野外途中偶遇风雨的一件小事。
这一天,苏轼和朋友们外出游玩儿,忽然有风雨袭来,朋友们都狼狈不堪,唯有苏轼一人浑不在意,泰然处之,缓步慢行,不久天便晴了,于是有了这首词。
这样大的雨,这样狂的风,身边没有片瓦遮身,手边亦没有雨具遮挡,一般的人想必都会仓皇失措、狼狈不堪的吧。
却唯有苏轼一人,将这骤雨狂风视作寻常,他要从容淡定地走,放怀吟唱地行。
“莫听”、“何妨”四字,最能见出词人泰然处之的心态,风雨不足惧,外物不萦怀。
风雨淋漓,我自撑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犹胜过骑着马儿。这些都不过是小事情罢了,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且披着一袭蓑衣,走过这苍茫烟雨,任凭湖海中度过平生。
穿着草鞋,冒着风雨,走在泥泞的路上,当真能胜过骑着马儿吗?我想不是的,可词人却偏要这样写。
一个“轻”字,也便淋漓尽致地传达出了词人不惧风雨、笑傲人生的旷达豪迈的心胸。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着这七个字,总让人不觉想起苏轼另一首词里的两句:
苏轼的这种放旷,往往是寄之于山海,放怀于宇宙,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经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词人的酒渐渐醒了,身上感到有微微的冷。他抬头去望,此时雨已停了,山头上的斜阳送来阵阵暖意。
“料峭”、“微冷”,给人以寒凉之感,“斜照”、“相迎”,却又予人以融融的暖意。
大自然的风雨变幻尚且如此,阴晴难定,人生中的风雨想必是更加地诡谲莫测了吧。
可是,再迅猛的风雨,再料峭的霜雪,也终归会有寂静下来的一日。到那时,风会停,雨会歇,乌云终将散尽,天地一片澄明。
作家钱红莉说:世间的日子正是这么的暗淡与鲜亮,交叠轮回。
哪怕身处暗淡的日子,我们也要永远想着:人生鲜亮的时辰,终会到来!
苏轼是超然旷达的,还在于他明知人生有悲有喜,有顺境也有逆境,却一概地坦然从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顺境自得自傲,也不因逆境自悲自伤,全然地荣辱两忘,这是苏轼过人的智慧。
一刹那接一刹那的美,一刹那接一刹那的极致,一刹那接一刹那的磨砺,那是自然万物的实相。
人生天地间,我们起伏莫测的命运,其实也不过像偶然辗转的飘蓬。
这飘蓬有时乘着一阵风高飞,有时被一帘雨打落在地,都属寻常,我们又何必为此而郁郁伤怀呢?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无论遭遇怎样的风吹雨打,都能“一蓑烟雨任平生”,笑傲前行,共勉!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叶寒。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后台回复签约作者即可了解重酬征稿详情,转载请联系授权,加粉丝群后台回复加群。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诗词世界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苏轼最通透豁达的一首词,其中两句流传千古,安慰后世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