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即至,如何和孩子谈论生命的来去?
要不要和孩子谈死亡?
清明节就要到了,也许你们会很疑惑,孩子还这么小,现在和孩子讨论死亡会不会让孩子感到害怕,没有安全感,有心理阴影呢?世上有那么多喜悦的感觉要教导孩子去体会,谁会想将痛苦的老、病、死这些沉重的话题那么早就让孩子去认识呢?
可是,周遭的际遇,偏偏就不是这样的啊。身旁的爷爷、奶奶,一天天在变老;突发的灾祸,不知哪天会将熟悉的亲人或朋友带走;还有那难以预料的病痛,更是谁都躲不过的。
我们既然无法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世界,就该提早让孩子明白人生并非都是快乐的,让他们知道身边的人、物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教导他们纾解情怀、做好准备,等到不愉快的事情真的来临时,他们才会有勇气去接受与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
而且,在我看来,死亡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孩子懂得“生与死”的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生与死”的自然规律和生理现象,让孩子们懂得珍惜生命的内涵与存在的意义,从而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善待生命。
不同年龄段对死亡的反应
跟孩子谈论生死,要依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来谈。匈牙利心理学家纳吉等将儿童对死亡概念的年龄模式分为4个阶段:
-
3岁以下的儿童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常会产生分离焦虑;
-
3—5岁的儿童不了解死亡是普遍的、不可逆的,他们认为死亡是短暂的或可以复活的,甚至认为自己更乖一点,死去的家人就会回来;
-
5—9岁的孩子已经了解到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会用拟人方式来看待死亡,比如他们会认为死亡是被鬼差抓走;
-
9岁以上的孩子已能正视死亡。
-
最新幼教资讯每日新鲜送,敬请添加博爱人微信号491870101
和孩子谈论死亡需要注意的两点
-
当孩子来提这个问题时要认真倾听,从而判断孩子究竟想知道什么。只要满足了孩子想知道的那一点就可以结束谈话。判断时可用反问的方法,如“你说呢?””你认为人死了去哪里呢?”“你认为天堂什么样呢?”这么做,有80%孩子就会很满意了。
-
尽量不使用委婉的话语,避免他们对人生如此的灾难产生误解,让他们知道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发生、却又无可奈何的事。如果孩子很难过,你不妨鼓励她哭出来,或把当时的感觉说出来;同时给她充满爱意的拥抱和关切的眼神,孩子会有安全感。
可以在绘本故事中谈生死
生死学大师库伯勒·罗斯在《关于儿童与死亡》的书里提到,透过绘画、游戏过程,有助于儿童理解或面对死亡。通过亲子共读,引导孩子谈论生死大事不失为一个良方。
遭遇重大灾难,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重大创伤性事件。有些儿童的心理很有弹性,容易复原,但有些儿童却会出现一些症状,这些症状会对他们的日常功能、健康和安全产生长期而深刻的消极影响。在灾难面前,我们应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灾难,在灾难面前不是被打倒,而是成长。
一、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们并不孤单,我们和他们在一起。我们爱他们,我们会帮助他们。
二、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接纳自己的情绪,感悟并接受化解负面情绪的方法。
三、相信世界是美好的,相信世界为我们每个人而存在。
四、只要有一颗热爱光明的心,那片土地就会充满希望。
五、用源源不断的勇气去面对未知的下一刻,也许我们能做到。

zyuxian.com 正余弦儿童教育
幼儿园教园长教师联盟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清明即至,如何和孩子谈论生命的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