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块基石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一个家族家风的建构,对塑造孩子的成功与否、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好坏、家族人在社会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贴切自家实际的家风建设,总会得以传承。 


        家风包括:家德、家规、家训、家谱。
      家德是家庭崇尚的德理和伦理。如尊老爱幼、宽容博爱、善待他人、重礼谦让等;
家规是家庭遵从的规则。如站坐有姿、互敬互爱、勤俭持家等;
       家训是家庭尊从的信条。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家谱是家庭传宗续延的记载。前辈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得以传承。


      家风实质上是一个家庭内在的精神动力,更是生长在其中的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家风好,是家庭之幸;家风不好,则是家庭之祸。好的家风,对家人,尤其是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等,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可以说,好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无价之宝。


最新幼教资讯每日新鲜送,敬请添加博爱人微信号491870101




我发觉,一些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就暴露出不少问题,如任性放纵、自私自利、粗话连篇、铺张浪费等。后来,在与这些孩子家长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能在家长身上看到影子。换句话说,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错位,家风不正带来的后果。

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一个知识分子,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差强人意;一对文盲父母,却可能培育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孩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这样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小时候,父母在吃饭时经常提醒我:不要拿筷子敲碗,吃饭时尽量少说话,咳嗽时要背对饭桌,待客时客人先动筷,做客时不挑三拣四……这其实就是关乎言行举止的礼仪教育,是家风的积淀与传承。

润物细无声的家风影响,造就了我吃苦耐劳的性格,也成了我一生的财富。我的父亲是技术型工人,受工厂派遣,常年在玉环、永嘉等地从事食用菌种植辅导工作;母亲目不识丁,每天在家务农。耳濡目染下,年少的我就已经十分懂事,帮着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小学、初中期间,我利用课余时间挖泥鳅,用卖泥鳅换来的钱交学费。这验证了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或者说,勤劳型家庭的孩子热爱劳动。这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像一个无形的磁场。我始终认为,人格是内在的东西,必须依靠良好家风的熏陶、塑造,才能渗透到骨髓。

正如教育家马尔库沙所言,孩子的目光就像永不休息的雷达一样,一直在注视着你。他们幼小的心灵就像一片荒野,如果不播种善良,就会被杂草淹没;如果不耕耘高尚,就会蔓延低俗。孩子总在模仿大人,家长天天在家读书看报,孩子也会去翻翻书,或让你给他讲书中的故事;相反,家长天天打麻将、玩游戏,或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讲脏话,孩子也会跟着学。

中国人自古注重家教,“孔融让梨”“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还流传着。历史上的名儒如欧阳修、司马光、朱熹、曾国藩、郑板桥等,都留有家训,其治家经验在当下仍具借鉴意义。家教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做事,而不单是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是在一些学校育人一课缺失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给孩子补齐这一课。缺少德行修炼的孩子长大后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会出现偏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微缩的世界。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风”,家风则是践行价值观的“第一粒扣子”。我想,讨论家风,不仅仅是怀念往昔,更应当关注未来。重视小家建设,引领孩子成长,是每一对父母都要放在首位的课题。 




  1. zyuxian.com 正余弦儿童教育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家风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