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东西发脾气崩溃尖叫、翻脸假哭撒泼打滚,孩子作妖为哪般?

随着她越来越大,性格逐渐清晰起来。一岁开始,她不喜欢被我操纵(我口中的「管教」),而我的战斗力跟随她的作妖力一起升级。我不再是那个虚弱的女子,我对自己定位也晋级为:一个每日崩溃且偶尔咆哮的有奶妇女

 

所有的书籍文章都告诉我:一岁是个神奇的分水岭,认知的飞跃、语言的启程、个性的崭露 … …

他们没骗人,这些我确实都体会到了。但是,他们没告诉我,娃的作妖之旅也就此拉开帷幕。我对「可怕的2岁」(T2)早有耳闻,面对1岁多的饼饼在家掀起的阵阵妖风,我越来越好奇一个问题:你们T2说的是虚岁么?

我是个假装怀旧的人,因为这样显得很有「哔——」格。我喜欢在不同时间的相同场景下拍照片,用美图软件组合在一起,顺便调个色美个白(我发誓这是我唯二用过的功能),有种坐上时光机的错觉。

(好吧,还有磨个皮儿。)

刚过去没多久的圣诞节,我在朋友圈po了一组照片。

 

评论里,妈妈们纷纷怀念曾经怀里那个甜美软糯的小婴儿。

1岁生日过后,好像一下子触发了什么键,饼饼变得极有想法,一不顺心就瞬间爆炸、满地打滚、浑身是刺,并且经常拒绝我的拥抱安抚,宁可独自寂寞地崩溃下去

我每次写小游戏,配上饼饼玩游戏的照片,就会收到很多妈妈羡慕的留言:饼饼安静乖巧,又懂得配合,真是天使宝宝都在别人家啊!

我非常同意你们的看法,天使宝宝确实都在别人家。具体在谁家我不知道,反正不在我家。

她从还算乖巧的一个小婴儿到1岁后的转变,曾令我一度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每次她不顾一切地大发脾气,我和Lam都面面相觑问对方:「这孩子到底随谁?」。

我读了一些国外研究儿童发展的文章和书籍,尤其是讲解从婴儿期转为幼儿期的1岁分水岭,让我发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全世界的妈妈,包括育儿专家、儿童心理学专家,也不得不对付家里1-3岁孩子的怪脾气。

▼ 她把加油站小票丢了

 

我稍微放心一点了,并且慢慢从崩溃咆哮的怪圈中逃了出来。我承认我还做不到每一刻都保持冷静且母爱泛滥。我当妈妈才一年多,而且是零经验上岗自学成才,我为什么要求自己完美?如果我不能冷静,我起码可以「假装冷静」,并且能在大部分时候「见招拆招」。

我在公号讨论群(入群方式见文末)里看到大部分妈妈的小孩跟饼饼年龄差不多,让我有种隔着屏幕跟大家一起成长的感觉。我愿意把我理论和实践中学到的招数同你们细细道来,同时也让大家看到:带娃路上的鸡飞狗跳,你我都一样。

▼ 圣诞老人:「我能下班了吗?」

 

今天写写1岁开始并持续到3岁的「怪脾气」,解析六大日常作妖行为的心理和动机,以及如何应对及通过游戏化解。

首先列举下小孩的六股妖风:

乱扔东西,怎么制止就是不听

软硬不吃,反正我就是不合作

自私自利,更不要跟我提分享

脾气超大,稍有不顺心就爆发

尖叫假哭,越是在外面就越熊

口欲期长,逮啥啃啥没完没了

你以为我在列举,其实我在写诗。如果你把每句首字相连,就会发现,什么都不是。

需要声明的是,应对方法不等于包解决,但是,科学的应对方法可以化解紧张的亲子关系,减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力量拉锯。


1. 乱扔东西,怎么制止就是不听

► ta在想什么?

七、八个月开始,宝宝精细运动技能的提升让ta们学会打开手指并放开手里的物体,完成「投掷」的动作。新技能开启令ta们兴奋。那种感觉就如同你学会了飞,睡觉都会被自己飞醒。

饼饼大运动比较晚,八月龄时还不会独坐。但每当她坐上高椅吃饭,就迫不及待尝试这个新技能。她把吸管杯用力砸向地板,把不爱吃的食物挨个拎起来扔地上,然后探头看看发生了什么。

我希望每个妈妈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不要告诉我我是唯一一个每天捡100次杯子的人。

 

儿童心理学家说,ta们这么做不是为了挑战你的底线,也不是故意搞破坏,而是在想:我看看我把这个杯子扔下去会发生什么,我看看我能不能逼疯我妈!(还说不是为了挑战我的底线?!)

她当然不能理解什么是「引力」什么是「重力」,但是吸管杯从高处掉落砸到地板上「咚」的一闷响,盖子从杯身上飞下来弹出去的样子,令她兴奋不已。

从加辅食开始,我一直学着书上说的,给饼饼示范把不喜欢的食物放在餐桌的指定位置。而她根本不吃这套,因为她发现比把食物放在指定位置更有意思的是扔到地上。西兰花扔地上会滚两圈,蒸软的茄子扔地上砸成了一滩烂泥,白菜叶扔地上汤汁四溅… …

 

(写到这,我想插播一条心理活动:揍孩子的手艺真的失传了吗?)

总之,扔杯子和食物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让她执着地不停尝试、不断求证。

 我能做什么?

1) 保持冷静

每天无数次钻桌底捡杯子擦地上的菜汤真的很让人抓狂,我也确实抓狂过。

但我的激烈反应反而强化了她扔东西的行为,她甚至更兴奋地扔,想以此触发我脆弱的神经。

 

如果无法保持理性,起码要假装冷静。假装着假装,整个人也就慢慢佛系了。

假装冷静我有一套偏门方法,当她发脾气尖叫假哭撒泼的时候,这些方法都是救济锦囊:

1/ 防噪耳塞

我发现,有时候我不是纠结于她扔东西这个行为,而是被水杯砸在地板上的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声逼疯的。这种情况我会悄悄戴上防噪耳塞。

2/ 听郭德纲

airpod的好处就是随时可以塞耳朵上听个相声,又不需要把手机带在身边。

3/ 躲在厕所看戴佩妮演唱会翻车视频

 

最后这个是Lam给我提供的绝招,真的很好用,10秒瞬间灭火

2) 避免在餐桌上提「扔」这个词

最初饼饼开始频繁扔杯子的时候,每次我都条件反射地脱口而出「不要扔水杯!」。但结果是,她越扔越起劲,有时拿起杯子不是为了喝水,只是为了咚得一声砸到地上。

 

1岁的孩子还无法完全理解「不要」的概念。后来,我改变了策略,不去强调她「不要做什么」,而是直接告诉她「要做什么」。从「不要」自动转化为「要」的过程,对成人来说理所当然,但是对1岁幼儿的认知水平来说却是一个有挑战的逻辑。

当我开始反复告诉她「喝完水把杯子放在桌子上」,她扔杯子的次数明显减少了。尽管最近又有所抬头,但总体趋势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3)玩投掷游戏

既然她觉得扔是好玩的事情,就一起玩个够。球是很好的投掷游戏道具。

我鼓励她扔球进篮子,向盒子里面投海洋球,面对面跟她坐在地上对扔软质地的布球。当她开始把抽屉里的东西翻出来,扔得满地都是,我就把球递给她说「抽屉里的东西不可以扔,但是球可以,看看我们谁能把球扔进篮子里。」

 

这样的游戏传递了一个信息:「扔」本身不是什么坏事情,有一些东西甚至是被鼓励扔的,而且如果扔得有技巧还会很好玩。

4)一起清理

我要让她明白,「扔」是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的

我曾从公园收集了一箱橡果给她玩,有时她会故意把橡果扔得到处都是。我蹲下来,一边把地上的橡果扔回箱子,一边给她一个小容器,说:「你看,橡果一个个又跳回了箱子,你能用这个瓶子带它们回家吗?」

图片


2. 软硬不吃,反正我就是不合作

► ta在想什么?

1岁开始,孩子自我意识渐渐萌发,逐渐意识到「我」是独立于其它人的个体。自我意识的初现带来的结果就是:不肯合作。

ta们不喜欢被你「强迫」,希望有充足的自主选择权。

这也没什么难理解的。谁不希望呢?

除此之外,3岁以下的孩子是无法轻易做状态切换的,比如ta们无法从吵闹中马上安静下来,无法从游乐场的秋千上立刻下来回家。ta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这样的特点在大人眼里也是不配合的表现。

图片

 

 我能做什么?

1)提意见,而不是下命令

下命令最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有孩子后,生活就像打仗,忙起来一地鸡毛心乱如麻,难免说话方式也变得简单粗暴。而这样的方式恰恰是引发不配合的根源。

比较一下,「外面很冷,我们出门戴上手套怎么样?你是想自己戴上还是我来帮你戴?」和「我们要出门了,戴上手套。」,你觉得哪一种方式孩子更容易配合?

图片

提意见还传达给孩子一个信息:我可以自己选择。

「你自己戴上手套」还是「妈妈帮你戴上手套」,看上去有两个选项,实际上它们都通向你的目的。而孩子不这么认为,ta们认为ta们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小小的自我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怎么也得选一个。

如果ta不爱吃蔬菜,试试问ta今天想吃胡萝卜还是茄子;如果ta不喜欢喝水,试试问ta是想用吸管还是用杯子喝水。有时候看似啰嗦的表达,说不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提出要求后,解释原因

1-3岁孩子不配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记得我小时候,当大人告诉我做一件事情,我总爱追问一句「为什么?」我不是想抬杠或是找理由不做,而是真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当我得到一个答案,哪怕是个敷衍的答案,我也会觉得确实应该做;而我得到「不为什么,就是要做」的答复时,我就完全失去了配合的意愿。

比较下面两种说法:「把玩具都收拾好,这样下次我们玩的时候就能很轻松找到它们了。」和「把玩具收好。」,你觉得哪一种方式更能激发孩子的合作欲望?

图片

(图片来自dpa)

如果戏精上身,可以说出「天黑了,玩具要回它们各自的家睡觉了,我们一起帮它们回家怎么样?」这样的金句,还担心什么不配合。

3)玩游戏,而不是强迫

你可能说,前两个招数的前提是,小孩可以无障碍理解你在说什么,如果是1岁多不能理解整句话的小孩,咋整?

我的秘诀是:玩游戏。

有些孩子很爱刷牙,更多孩子不喜欢刷牙,饼饼属于后者。

最开始,饼饼对刷牙这件事是充满新鲜感的。她抢牙刷塞进嘴里,学着我的样子来回拉扯牙刷杆。后来,她发现刷牙没什么好玩的,牙膏也没有一开始那么好吃了,就慢慢失去了刷牙的兴趣。

经过几次软破硬泡的拉锯后,我不得不用最笨的办法,先逗她笑,然后趁她张嘴,把牙刷塞进她嘴里快速刷几下。很快她就识透了我的技俩,一看到牙刷,甚至一听到「刷牙」二字,就极度抗拒地紧闭嘴巴扭过头去,牙刷一靠近她的嘴巴,头就摔成拨浪鼓。

有一天,我突发其想,拿来一个布偶(Pokemon流行时Lam买的卡比兽),把一个旧牙刷给她,让她给布偶刷牙。

图片

没想到这个办法真的好用。现在,她一听到「刷牙」,就转头指着沙发上的卡比兽,要求跟它一起刷牙。卡比兽不刷,她也不要刷。

4)轮流行动的游戏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数学启蒙 | 如何用一个盒子启蒙三个数学概念),里面提到了「次序」的概念。「次序」跟配合有什么关系呢?

我跟饼饼两人轮流把球投进盒子、轮流从桶里拿取积木、轮流把玩具一样样归位,我们同时协力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让她觉得我跟她是一伙的,是可以协作的(就是我们口中的team),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她在其它事情上的合作意愿。

 


3. 自私自利,更不要跟我提分享

► ta在想什么?

我们都是听着孔融让梨的故事长大的一代。学礼仪讲美德都没错,可是,这个美德无法来要求3岁以下孩子。

处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是无法进行共情的,自然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对ta们来说,我就是世界的中心,我喜欢就必须得到,如果在别人手里,那就抢过来。

ta们活在一个只有自己重要的世界里,ta们只对养育者表达亲密和关切,除此之外,他们不真正关心任何人。

这就是为什么游乐场抢秋千、幼儿园抢玩具、沙坑抢沙铲的现象如此不可避免。

 

(图片来源:lucieslist)

不仅如此,这个年龄的孩子也不具有社会行为。一群3岁以下的孩子在一起玩,基本会保持相互独立,平行玩耍

如果一个1岁孩子对其它孩子感兴趣,也只是把对方看作探索的对象。

饼饼和相差几天的邻居妹妹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她们暗中观察对方,相互扯一下对方的头发,碰一碰对方的胳膊,拉一下对方的衣服,好像视彼此为玩具,任凭大人怎么鼓励,也不会真正交流或一起玩。

同理心和社会性直到3岁后才能慢慢建立。

一个无同理心、世界里只有自己、无社会行为的小生物,你还期待ta会分享吗?

 我能做什么?

1)接纳「不分享」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作为ta最能依靠的人,请保护ta的物品归属权,捍卫ta「不分享」的权利。并且让ta知道,ta有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有权在自己的东西被抢的时候喊停,有权决定ta的玩具是否可以借给别人玩一小会儿。同样,如果ta想玩别人的玩具,别人也有权拒绝ta。

分享的前提是拥有过。如果都没有经历过拥有的阶段,就一味要求ta分享,ta不分享就责备ta自私,结果就是让ta觉得:「我的感受不重要」。连我最亲近的人都不在乎我的感受,还有谁会?

2)培养同理心的游戏

每个80后女孩的童年都有一个躺下就会闭眼的洋娃娃。

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天睡觉都要搂着一个娃娃睡觉。娃娃有蓝色的眼睛、卷翘的睫毛、带着一顶红帽子。

大概就是这样:

 

就像汽车不是男孩的专属一样,娃娃也不是女孩的专属玩具

娃娃是孩子心灵的映射,跟娃娃玩假装游戏,帮她洗脸刷牙、给她喂饭喂奶瓶、帮她洗澡穿衣服、哄她睡觉给她盖被子,这些简单的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ta们学会照顾他人的感受,体会他人的情绪,甚至可以建立自信、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我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是:给娃娃打针!

不仅是娃娃,家里所有布偶都挨过我的针!!

图片

现在市面上大部分娃娃设计都太花哨了,尤其是眼睛,盯着看一会儿就令人毛骨悚然。

我一直想寻觅一个形象贴近那个陪伴我童年的娃娃送给饼饼,但是发现当初那种清澈单纯的娃娃再也找不到了。


4. 脾气超大,稍有不顺心就爆发

► ta在想什么?

我跟饼饼在大床上滚着午睡,我的一只胳膊被她压在身下,用另一只自由的手用在手机上写作。

她枕着我胳膊睡着的画面温馨极了。

 

垂下的睫毛、微动的鼻翼、均匀的呼吸,软软搭在我臂弯的小手… … 一切都和谐得那么不真实。

直到,我的胳膊开始被压得发麻。

我小心翼翼地试着抽出胳膊来,毫无意外弄醒了熟睡的她。她一骨碌爬坐起来,用最大的肺活量大声喊叫,抗议我打扰了她的美梦。

图片

理亏的我伸手过去拥抱她,她一个鲤鱼打挺挣脱了我的怀抱,在床上来回打滚。我一边保护她不要滚下床沿,一边试图把手轻放在她身上表示安抚。她用力甩开我的手,变本加厉地大声尖叫。

30分钟过去了……

 

1-3岁的孩子为什么这么暴脾气?

原本,ta们认为自己可以掌控世界、无所不能,尤其不喜欢被人「操控」。随着实践的事情越来越多,ta们处处受挫,发现世界根本不是原本想的那样子。1岁半开始,ta们进入语言爆发期,可以理解相当多词汇,但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却非常有限。当ta受挫却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要一样东西却说不出来,沮丧指数就会飙升,继而陷入崩溃。

 我能做什么?

1)保持(假装)冷静

无论在我们眼里,ta们的表达方式有多么极端,打挺尖叫用头撞地,甚至屏住呼吸想憋死自己,这些都是1岁对孩子的正常行为。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图片来自boredpanda)

我也曾因为饼饼撒泼打滚而发脾气咆哮,谁没有过呢?

书上说,吼叫看上去可以快速解决一次问题,孩子可能因为害怕而收敛,但却埋下了长久的隐患。而我更惨,一次问题也没有解决。我吼得大声,她比我还大声,而且越来越狂野,直到我败下阵来默念:亲生的,都是遗传了我脾气,活该,阿弥陀佛。

 

2)把握底线

无论饼饼发脾气持续多久,我都不会屈服于无理要求,例如抢手机、餐桌上要玩具。如果她想通过发脾气达到目的,在我这里肯定行不通。

屈服只会传达给孩子一个错误信息:发脾气可以达到目的。所以,屈服虽然可以解决当下问题,但对未来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3)情绪疏导

饼饼婴儿期的时候,如果我在一旁敲打东西制造奇怪的响声,就可以很容易地转移她的注意力,让她忘了发脾气。这种转移注意力大法随着她长大越来越不好用了。对于1岁以上的孩子,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只是解决了表面问题(停止发脾气),而没有帮助她了解自己的情绪(为什么发脾气)。

我曾经试图在饼饼发脾气的时候念经安慰她,结果我的声音被她盖住,然后我就不自觉地不断提高音量,最后变成了大喊。

现在,不管她发脾气的原因是什么,我都以不变应万变分三步走。

第一步,安静地坐在旁边。如果她愿意,给她拥抱等肢体上的安慰。如果她拒绝,就只是陪她坐着。

第二步,等到风暴结束,带她看看可以让ta心平气和的东西。窗外摇曳的树枝、偶尔缓慢穿行的车辆、家里的绿植、挂在客厅的风铃,都是可以让人平静的东西。

图片

第三步,聊聊刚刚发生的事情(即使她不能听懂)。聊的内容是:描述她的情绪以及情绪的来源。

有一次,饼饼想看卡片机里的照片。我打开相机调出照片的功夫已经让她等得忍无可忍。她拿到相机后用力砸到地上。

我深吸一口气默念:亲生的,都是遗传了我的急脾气,活该,阿弥陀佛。然后,我用平静的语气告诉她,「你很着急、愤怒。你想立刻看相机里的照片,但没有马上得到。」

虽然这样说话不像说人话,但是既然你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让我来帮助你说出来。慢慢地,她就会知道,原来除了发脾气,语言也可以表达我的想法。


5. 尖叫假哭,越是在外面就越熊

► ta在想什么?

1岁开始,饼饼突然变成了drama女王。尤其在外面的时候,当我和Lam的注意力不在她身上,而是在看地图找路、跟朋友聊天、假惺惺地跟陌生人客套对方小孩可爱,她就开始尖叫刷存在感,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看我!看我!!看着我!!!

除了想吸引我们注意力的情况,当她想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尖叫,不想按我说的来的时候尖叫,有时好玩开心的时候也尖叫。

尽管饼饼的嗓门不算特别特别特别大,但是当我们一起坐在安静的餐厅,她坐在高椅上,上半身像海草一样乱舞,扯开嗓子尖叫的时候,我整个人是破碎的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1岁开始,小孩喜欢探索他们的声音的力量,并尝试如何使用它达到目的。

 我能做什么?

1)保持冷静

如果我用同样的方式冲她叫回去,只会让她开始跟我battle谁的嗓门更大。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

2)吃饱睡足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饼饼出门前如果睡够吃饱,水果管够,出门就会倾向于安静待着。

3)避免去优雅安静的场合

昨天我在妈妈群看到一个无奈的吐槽。

 

隔着屏幕都看得到老母亲的无奈,但我觉得这确实是个好办法。起码当她在嘈杂的环境里尖叫时,我不会感到尴尬 ,也不会为了面子逼迫她马上安静下来。

4)尖叫vs.悄悄话游戏

2-3岁的孩子,可以玩这么一个游戏。在家对ta说「现在我们一起尽情尖叫,像狮子一样!」。发泄完毕,对ta说「现在看看谁说话声音更小,像小猫一样!」只要ta肯配合玩这个游戏,下次当ta在外面尖叫的时候,你可以对ta说「你现在就像狮子,我们看看谁能像小猫一样说话。」

5)承认并说出ta的感受

如果我发觉,饼饼只是无聊而尖叫,比如在嘈杂拥挤的超市里待得太久了,我就对她说「我知道你想要回家,但是在现在我们还要拿两样东西,结账后就回家」。

这样的说法达到了三个目的:传递「我知道你的感受」的信息;我帮助你将感受用语言表达了出来;我让你对下面要发生的事情有所期待。

即使ta听不懂整句话,也会感受到你的语气。而且,总有一天,ta会偷偷听懂你的话,而你永远不知道是哪一天。

6)别让ta闲着

坐在汽车座椅里好无聊、乘飞机不能乱跑好无聊、等待排队好无聊… … 在这些需要「耐心」的场合,我都会提前给饼饼准备一些轻便不占地儿的旅途小玩具

之前我写过一篇1岁+的旅途玩具,很多妈妈都反应亲测有效,还有2岁+的宝妈说那些玩具大一点的孩子也适合玩,点击链接直达:一岁+的10件旅途小玩具,塞进包里不占地儿,旅途路上玩不停,也许可以带给你一些灵感。


6. 口欲期长,逮啥啃啥没完没了

很多妈妈苦于宝宝都快1岁半了还是什么都啃两下扔掉,完全不会玩。

我曾经写过一篇口欲期的文章,科普了口欲期除了「用嘴探索」外的重大意义,介绍了我自制的18款好玩的感官游戏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扔东西发脾气崩溃尖叫、翻脸假哭撒泼打滚,孩子作妖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