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屡试不爽的“恐吓式教育”,早该停止了!
全文2136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有网友曾总结过“童年四大阴影”:
拿针管扎孩子的医生;
收废品顺便拐孩子的老人;
藏在黑暗角落里吃孩子的妖怪;
专抓不听话孩子的警察叔叔。
每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总喜欢拿这些人来吓唬孩子,对小孩子来说,效果往往立竿见影。
但这种恐吓式教育,对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和负面影响却是隐蔽而深远的。
用吓唬让孩子听话
一位80后同事,小时候被妈妈吓唬:西瓜籽吃进肚子里,肚子会长西瓜。导致他到现在吃西瓜都异常谨慎,生怕吃到耔,习惯难以改变。
他的这段经历常被我们笑话,玩笑之余,也可以看出家长的吓唬,给孩子造成的恐惧之深,影响着他的性格和行为,即便长大后认知足够,也难以摆脱它的印记。
生活中,这些吓唬孩子的话,很多父母经常说:
吓唬孩子外面有吃人的怪兽、有抓小孩的坏人,会强化孩子对未知环境与事物的恐惧,性格胆小,谨小慎微,甚至会对社交感到恐惧,乃至不信任别人。
吓唬孩子不听话就让医生打针、警察来抓走,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对医生、警察等职业产生误解。
曾看过一则新闻,江苏一个8岁小女孩走丢了,民警赶来帮助孩子找妈妈,小女孩却吓得大哭,不肯去。原来正是因为家长常吓唬孩子“不听话就被警察带走”。
更有很多孩子,对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产生抵触心理,不愿配合看病。
经常吓唬孩子要把他扔掉,会严重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害怕自己真的被抛弃,内心总是处于不安和担忧之中,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而且,从生理角度来看,恐惧对孩子身体健康也会产生危害,使孩子神经紧张,情绪焦虑,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
总是用吓唬的方法教育孩子,次数多了,也会被孩子识破,失去效用,还会破坏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早期教育专家周令瑜说:
想让孩子听话,服从管教,方法有很多,威胁吓唬孩子,永远是最不可取的一种。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该保护好孩子的安全感,特别是幼小孩子脆弱的心灵,传达给他们:“爸爸妈妈永远爱你,会陪在你身边”、“遇到困难,爸爸妈妈会陪你一起面对”。
用恐吓让孩子认识到错误
去年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4月15日,辽宁葫芦岛市民报警称,一对母女欲跳海轻生。
民警赶到现场发现,一年轻女子正拉着一名10岁左右女孩往海里走。4位民警手拉手下水,将母女拉回岸边。
据了解,这位妈妈是因为女儿上网课期间的学习问题,一时想不开把孩子带到海里“吓唬”她。
孩子的学习问题,被称为当代亲子关系的“杀手”,不自觉的孩子,加上焦虑愤怒的家长,常常上演各种家庭闹剧。
然而这种恐吓式教育,只是家长情绪失控的产物,给孩子做了一次错误的情绪管理示范,还会破坏亲子关系,并不会对孩子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
无独有偶,广东佛山一个7岁的小女孩在商场偷拿了东西,一开始询问,小女孩不肯承认。于是这位妈妈想到报警,给女儿一个教训。
几位民警赶来劝说教育,小女孩终于承认,看到小玩具很漂亮,但也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不好,不好意思向妈妈开口要钱,一时没忍住就偷拿了几个。
新闻评论中,许多网友对妈妈的做法表示认可,也有一部分网友,心疼那个只有七岁,因正常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犯下错误的小女孩。
对于孩子“偷”东西的行为,家长们都很敏感,及时管教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否要采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我们需要打一个问号。
如果这位妈妈,之后没有好好和孩子沟通,在那么多人的目光下被民警“盘问”,被妈妈指责,很难相信女孩不会留下心理阴影,自尊心受损。
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可能藏着更深的心理动机和需求,像恐吓式教育这些过激的方式,很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受伤,关闭心扉,那么那些不被看见的动机和需求就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给未来埋下隐患。
钟南山院士曾说父亲对他的教育影响最大,尤其是在自己犯错的时候,一句“南山,你先自己好好想一想”,说完就会离开房间,给了孩子反思的机会和空间。
钟院士说,每当自己认为要遭到惩罚的时候,父亲的这句话就像是一股力量,这股冷静平淡又促使了自己重新认识错误。
这种懂得保护孩子自尊心,正面管教,引导孩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教育智慧,才是家长们应当学习的。
不管是孩子学习上的问题,还是犯下错误,家长的教育和引导,目的应该是唤起孩子“自尊、自重、自爱” 的意识,引导他主动思考、反省,从而逐渐形成自觉性、自制力。
多一点耐心,关注孩子内心世界,和孩子好好沟通,增进了解,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更有效地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这样的教育能够带来长远正面的效果,让孩子受益一生。
家长为了省事,或是管理不好情绪,而采用恐吓式教育,惩罚孩子、用这种外力逼迫孩子,让孩子感到恐惧、自卑、内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要大于教育本身。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正余弦www.zyuxian.com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家长屡试不爽的“恐吓式教育”,早该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