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带饼饼去参加生日party,过生日的女孩拆出来很多礼物,穿公主裙的小老鼠,小猪佩奇拼图,漂亮的水杯。。。
看到别人有啥,就让我给她买啥,根本不在乎家里是不是已经有一堆类似的东西。
生活经验告诉我,就算我买给她,她也就是新鲜两天,然后就放那,继续寻找新目标。

我也经常有个感觉,娃大概以为钱是大风刮来的,东西都是白给的,不用花钱。
“买”就是妈妈划几下手机,屏幕上都是玩具,他们选了自己喜欢的,过几天包裹就接二连三地送来,拆开里面就是想要的玩具。
“买”就是在超市里,塞满一车东西,到了门口,爸爸掏出手机,哔一下,东西就是自己的了。
哦,原来划拉几下手机,用手机凑上去哔一下,就叫买了。
妈妈总说“工作挣钱买东西”,但“钱”在哪啊?这些东西跟钱又有什么关系?手机里明明有扫不完的钱。。。。
本来就对“买”和“钱”的概念很懵懂,加上小娃想买的东西通常不会太离谱,无非就是喜欢一个小玩偶,看上一条小裙子,在超市结账的地方,对一个几块钱的奥特曼爱不释手,可怜巴巴地抬头问,妈妈,你可以给我买它吗?
天啊,如果连这么小的心愿都拒绝,简直觉得自己不是人。
对这些“小心愿”有求必应,永远无条件满足,让他们形成一个意识:喜欢就一定要拥有,买是一件“无痛”的事。
等大一点了,想要的东西越来越贵,你才说看把你惯坏的,你以为钱是大风刮来的,什么东西说买就买啊?

现在问题来了,娃已经觉得钱是大风刮来的,啥都想买,怎么破呢?
之前写过各年龄段的财商启蒙游戏,提到过群众耳熟能详的买卖游戏。
目的是让娃知道,“钱”这个数字,背后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我发现啊,饼饼虽然玩了好久的买卖游戏,其实都是浮于“流程”,对东西的“价值”毫无概念。
孩子无法判断东西的绝对价值,这可以理解,就像给普通人看顶级豪宅,猜它值多少钱,可能连数量级都会蒙错。
但是,你可以让他们通过游戏理解“相对价值”,知道什么比什么贵,知道有些东西“不值这个价”。
她假装卖给我东西,我不会什么都照单全收,而是先认真地询价,然后斟酌下,看看它值不值这个钱。
“值不值”的判断标准,当然不是跟现实中的价格比,而是跟过家家买卖其它东西比。
我就惊呼,这袜子怎么卖这么贵啊!蜡笔才1块,袜子竟然要8块啊?哎不买了不买了。。。另一双袜子多少钱呢?
饼饼很精,她从我的抓马演技里,了解到袜子的这个“相对定价”不靠谱,就会往低了调价,比如说这双袜子2块。
啊?手机才2块,这和白给一样啊!我以前买的手机都买很贵哎!
饼饼一看自己吃亏了,赶紧改口,不是2块,是20块,20块!
在她的认知里,20就是很大的数字,代表“很贵”,这样就够了,游戏里不需要猜到实际的价值。
当他们心里有了这些概念,知道手机比棒棒糖贵,鞋比袜子贵,这本书卖这个价很划算,泡泡水卖这个价太贵了,当他们下次面临购买决策,就可以判断,如果我不买这个A,还可以买什么别的东西?
你就可以在他们吵着要买(家里已经有一大堆类似的)A的时候,和他们一起算笔账:
如果我不买A,我还可以用这些钱买B/C/D,我会不会更满足?

我发现啊,当娃要买这买那,他们不一定是真的多么“想要”,可能就是在试探你的边界。
如果你总是有求必应,边界撑大了,回头再想缩回来,难度就跟把撑大的肚子减回去差不多。
不如一开始就传递一个信息:不是所有愿望都可以实现,这就是生活。
由于饼饼的“购买欲”实在太强了,我拒绝她买一样东西,已经拒绝出经验,基本分这么五步——
表示理解,拒绝理由,说出结论,提供补偿,正面鼓励。
比如上次,饼饼看到幼儿园一个孩子拿着个玩具熊,连模样都没看清,转头就问我,妈妈,你也给我买这个熊好吗?
我和她说,我知道你喜欢毛绒小熊(表示理解),但是家里已经有太多太多毛绒熊了(拒绝理由),所以不能再买了(说出结论)。
还没等我进入下一步,饼饼已经开始耍赖了,可是我就是想要那个熊!我觉得那个熊最好!
这样啊,如果你真的觉得那个熊是最好的,只好把家里的一个熊换掉了,不然一直买新的,家里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乱,东西都没地方放了。(拒绝理由)
考拉熊是她晚上睡觉抱着的,平时像宝贝一样对待,现在竟然为了一个脸都没看清的陌生熊抛弃它,也太拼了吧!
我打感情牌说,如果考拉熊知道了,肯定会很伤心吧,它还想每天陪你睡觉呢。
我趁机转移话题,要不你今天回去帮我一起做冻酸奶好不好?(提供补偿)
回家后,一起做冻酸奶的时候,我非常确定地感受到,这带给她的快乐比家里又多了一只毛绒熊多得多。
我和她说,谢谢你今天配合,咱俩一起搞定了毛绒熊的事,把考拉熊留住了。(正面鼓励)
娃缠着你买小汽车,你说不行,家里已经有那么多小汽车,这个和家里的差不多,你要那么多小汽车干吗啊?
衣柜里已经有几百件衣服了,不还是觉得自己缺衣服穿吗?
小汽车和小汽车的区别,总比口红色号和色号的区别稍微大一点吧?
“家里已经有很多了”,这可以构成不买的理由,前提是,这个理由适用于全家,而不只是用来限制孩子的物欲。
你自己买了东西,新鲜几天就扔一边,从新放到旧,然后继续买新的东西,那就别怪孩子也总是对已经拥有的视而不见,总是想要商店里摆的和别人有的。
如果你让娃觉得,不买A就一定买B买C买D,反正要买点啥,这等于给自己挖坑。
不如提供一些“精神补偿”,比如一起做蛋糕,一起做冻冷饮,一起去个平时不太去的游乐场,这些不常有的体验,往往比买个什么东西,可以带给娃的快乐更多更持久。
我也是活到30多岁,才体会到一个道理:物质不等于幸福,拥有不等于快乐。
你要感谢那些“求之不得”的东西,就是因为它们,人才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欲望,学会与“失望”和平共处。
黛西策划绘本,今晚截团!
黛西近期文章
黛西专辑精选
01 02
04
05 07
07 08
09 10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天赋一饼
免责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这届孩子,都觉得手机里有扫不完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