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看到她跟其他孩子在一起的样子,都替她着急。
比如早上去幼儿园,人家热情地冲到门口跟她打招呼,她回都不回,最多抬抬她那高贵的手摆几下,黑着脸就走过去了。
偶尔她会被我感化,在10秒后用蚊子音量回一声,哈喽,但人家孩子早就已经跑远了。
再比如放学路上,经常遇到班里的娃,她那叫一个激动啊,使劲把我往那边拉,说要和人家一起玩。
既不加入,也不说话,就傻站在那,人家走哪她跟哪,抿着嘴对人家乐。
我一直觉得,在幼儿园交到几个好朋友,这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比学到什么知识重要几百倍。
为了帮她交到朋友,我做过不少努力,也教过她一些暖场技巧。

1. 越想暖场,越会冷场
一个不认识的德国女孩在饼饼身边转悠了几圈儿,犹犹豫豫,又跑回到她妈妈那。
我听到她妈妈说,如果你想和人家一起玩,你就过去问她啊,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
哈哈哈,这句话好耳熟,似乎在哪听到过哎,看来全世界的妈妈都是这么教娃暖场的。
女孩没反应,过一会又绕到饼饼后面,不说话,直勾勾看着她挖沙。
我说,她可能是想和你一起玩呢,要不你问问她,你想和我一起玩吗?
饼饼看了一眼女孩,又看了看自己手里的破铲子,好像在做什么思想斗争。

“我能和你一起玩吗”,“你想和我一起玩吗”,这一类国际通用的“暖场用语”,其实很多余,仔细想想还有点可笑。
你听到几个同事在聊天,也想加入她们,难道你会先问一句,请问我能和你们一起八卦么?
看似很礼貌的社交话术,其实不仅很难暖场,反而可能给他们徒增烦恼。
尤其是当对方是不熟悉的孩子,换成你都不太容易开口吧?为什么觉得娃应该大大方方说出来?
你觉得这句话可以帮娃交到朋友,但人家不见得愿意和你娃玩啊。
如果人家不搭理呢,或者干脆就说,不可以,我们不想和你一起玩,你让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开口的娃情何以堪?

对方孩子也没错啊,你不是问我可不可以一起玩吗?谁规定我必须说可以的啊?
如果回到那个游乐场,女孩妈妈没有支招让她说“我能和你一起玩吗”,我也没有自作多情让饼饼邀请说“你想和我一起玩吗”,两个小姑娘可能就很自然地坐在一起挖沙子了。

2. 破冰技巧,简单粗暴
问题来了,你听到几个同事在聊八卦,顿时精神了,怎么加入比较合适呢?
只要人家不是在聊什么秘密,你其实啥都不用问,接着她们的话茬,直接聊就是了。
她们聊xxx的香水浓,粉底厚,你就说可不是么,感觉喷了半瓶子香水。。。
她们聊yyy和zzz很暧昧,你就说可不咋地,我看他俩天天一起上下班。。。
你看,完美切入话题,这才是纯天然不做作的“会聊天”。
我就是打比方啊,不是提倡办公室八卦,虽然八卦比咖啡还提神。(手动狗头)
当然了,这招仅限性格泼辣,比较放得开的娃,像饼饼这种慢热内敛的性格,经常会失效。
那次我带饼饼在外面遛弯儿,遇到她们班的一个女孩,饼饼经常提到她,说她们是好朋友。
得,谁也不说话,谁也不动弹,就这么四目相对,隔着一米放电。

我说你俩不是在幼儿园天天抱一起玩吗?怎么这会儿还不好意思了呢。。。
在幼儿园里,她们可以一起搭积木条,合作一个手工,一起踢球,蹲地上一块画粉笔画,或者一起围观别人玩。
玩具手工足球粉笔画,就好比是xxx的香水味,yyy和zzz搞暧昧的蛛丝马迹,是让两个孩子一起玩的切入点。
但是,当他们在路上遇见,没有玩具,没有手工,没有球,没有粉笔,没有共同关注的对象,也就没有可以相互切入的点,于是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妈妈说,说去别人家玩,最好带上一两个自己的玩具。
不能总玩别人的玩具而自己却一毛不拔,这是一方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你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玩具就是个很好用的“破冰道具“,让两个娃有共同关注的东西,就是帮他们找到一起玩的切入点。

难道为了交到朋友,就一定要用物质示好对方,贡献出自己心爱的东西讨好别人?
其实大可不必割爱,孩子用来相互示好的道具,真的可以非常环保。
饼饼在幼儿园里,经常跟几个好朋友相互送石头,送树枝,送一言难尽的手工垃圾作品。
回家路上,她跟数宝贝似的一个个给我看,这个是F送我的,这个是J送我的,一路攥手里回家,我连碰的资格都没有。
我由此得到灵感,给饼饼出的招就是,如果你想和谁玩,又不知道怎么开始,你就二话不说,送ta一块你觉得好看的小石头,小野花也行。
当两个孩子产生了“送礼”这个交点,一个人送,一个人接,这就是相互示好信号,气氛一下子就暖了,更容易接纳对方一起玩。

哎,感觉前面写得很好了,没啥升华的空间了,这篇的结尾就让我放水吧,哈哈哈。
你有什么帮娃交朋友的经验和失败经验,来留言板聊个五毛钱的吧!
黛西好物推荐
黛西专辑精选
01 02
04
05 06
07 08
09 10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天赋一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