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幼儿园里的“暴力”,都被这么治好了
我第一次去幼儿园送合同的时候,穿过大厅,小班娃正在厅里自由活动。
向左看,一个娃打了另一个娃,向右看,一个娃揪了另一个娃头发,哭声此起彼伏。
古有孟母择邻三迁,今有黛西看园毁约,我当时真的差点转身离开,这种幼儿园不能待,没教养的熊孩子太多了。
后来,我还是送饼饼去了。
环境诚可贵,教养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集美们,系列不连续剧,今天又意外续上了,唠一唠打人推人欺负人等一切“暴力”行为的治疗方案。
1. 眼见不一定为实
还记得我早期写的一次「」经历吗?
相信你肯定不记得了,我真的太了解你们了!
那天下午,我去幼儿园捞娃,进门看到一幕,气得我头皮发麻。
一个2岁左右的男孩,骑着木质小车,想用车轮压饼饼的手指。
当时饼饼1岁半,还不会走,满地爬的她没有能力反抗,也不懂大喊求助老师,只是快速向前爬了几步,靠在墙边躲着他,眼神里都是惊恐和厌恶。

这么大的孩子,根本还不会“故意欺负”,脑子还没发育到这么高级的程度。 当他们不明原因地打人推人撞人,大多时候是想表达,我对你感兴趣,我喜欢你,我想和你玩。
2. 不同年龄,对症下药
好吧,不是故意的,那也不能不管吧?毕竟被打被推被撞的孩子也是人,过失伤人也是伤人。
饼饼1岁多上幼儿园,学会的前几句德语里,除了经典台词“不要”,“谢谢”,“再见”,“更多(吃的…)”,还有一句“轻轻地”。
一开始我很纳闷,啥玩意?什么轻轻地?轻轻地干啥?
后来破案了。
这是老师对一两岁小娃的日常念经,当他们打人推人的时候,告诉他们如何友善地接近对方,表达“我想和你玩”的心理活动。
一两岁的小娃,不管对东西还是对人感兴趣,都是从“拍一拍”开始的。
拍一拍,看看会发生什么?
拍一拍,看看对方会不会跳起来?
拍一拍,看看地球会不会爆炸?
一下拍轻了,你觉得ta是抚摸你,心都化了,嗯,没白疼你。
一下拍重了,你觉得ta太熊了,不许打人!这孩子怎么没大没小?!

娃也太冤了。
针对“没轻没重”阶段的娃,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动作告诉他们,什么是合适的表达方式。
如果你想引起对方注意,可以轻轻拍,然后做个示范。
娃当然不会立刻执行,否则养娃也太容易了吧?
还会继续“掌掴”你,但他们总会有“知道轻重”的那天,你做的这一切都是在为那天铺垫。
语言理解能力到位的小娃,还可以告诉ta们,除了“拍一拍”,还有非常多表达喜爱其它方式。
如果你想跟ta接近,你可以跟ta一起(过家家)切蛋糕,可以跟ta一起玩沙雕(正经沙雕),可以捡树叶送给ta,唯独不是推ta撞ta薅ta头发。
两三岁的孩子,情况又不太一样了。
语言是很有力量的,所以它可以替代“打回去”; 语言是很有力量的,所以它可以取代吐别人口水; 语言是很有力量的,所以它可以让对方奏凯; 语言是很有力量的,所以它可以捍卫物权和“地盘”。
反过来,如果娃打了你,也不用总当软柿子,并不是ta小ta就有理。
但只是制止不够,“不可以”后面一定要跟个理由
如果你不想让我做什么,或者不想我离太近,你可以说出来。
我不喜欢你打我,因为我疼了,而且这样我很心。
世界是复杂的,而我们大人总是试图简单化和程序化问题,希望找到一个“if-then”模式套进去,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那个“if”就错了。
“暴力”不一定是熊,眼见不一定为实,也可能是我们的心已不再单纯,配不上揣摩孩子的世界。
黛西@法兰克福

黛西的小纸条
今年最值得翻盘的,今晚12点就截团了。
一定要记得,我和助理每天都在后台蹲你们的作品,捏个温感泥,赢个平衡车,这个投入产出比绝对值得掺合。
掺合方法 |
这两套台版绘本,让我明白一件事,只要内容足够好,根本不会介意繁体字,剩余库存都不多了,请把握今夕。
童书种草 |
周末搬砖群姐妹发给一张照片,用温感泥捏的《包姆与凯罗》。
我要是有她这么好的创意,也用不着那么卖力吆喝了,哎!
今晚截团好物
近期精选文章
黛西专辑精选
(点词卡查看)
01 02
05 06
07 08
09 10 适应期
11 12
13 14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天赋一饼
正余弦-最专业的少儿教育资源网 » 德国幼儿园里的“暴力”,都被这么治好了